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了一起利用AI技术炮制虚假广告的典型案件,这不仅是北京首例AI冒充知名主持人进行虚假宣传的案例,更暴露出新兴技术滥用背后的市场乱象。涉事企业通过AI剪辑央视主持人视频,虚构口播内容推广普通食品“深海多烯鱼油”,最终被依法处罚,引发社会对AI营销合规性的广泛关注。
AI换脸卖鱼油:虚假宣传触碰法律红线
据调查,涉事企业利用AI技术对央视知名主持人的视频进行剪辑,添加自创的“口播广告词”,声称该鱼油产品能“解决头晕、头痛、手麻脚麻、四肢乏力”等问题。然而,这款产品仅为普通食品,并非药品或保健食品,根本不具备医疗功效。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普通食品不得宣传治疗功能”的明确规定。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指出,普通食品与药品、保健食品有本质区别,任何夸大疗效、暗示治疗功能的宣传均属违法。此次处罚不仅是对涉事企业的警示,更是对AI技术滥用行为的严厉打击。
消费者警惕:公众人物形象成虚假宣传重灾区
监管部门提醒,公众人物(如主持人、网红)的形象常被不法商家利用,通过AI合成、剪辑等技术伪造代言内容,误导消费者认为产品“权威可靠”。此类行为不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更可能延误病情治疗。
消费者如何避坑?
- 查资质:普通食品包装上无“蓝帽子”标志(保健食品认证),不可轻信疗效宣传。
- 看渠道:通过正规药店、电商平台购买,警惕私人账号发布的“名嘴推荐”。
- 会举报:发现类似虚假广告,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或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举报。
经营者警醒:AI营销不是法外之地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同时向企业发出警示:使用AI技术时,必须严格遵守《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禁止以下行为:
- 冒用他人名义或形象:未经授权使用公众人物、明星的肖像或声音。
- 虚构功能疗效:普通食品宣传“治病”“保健”,保健食品宣传“疗效”。
- 误导消费者:通过AI合成内容制造“权威背书”,掩盖产品真实属性。
企业若违规,将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严重后果。
监管升级:新兴技术需“技术+法律”双约束
此案的查处,彰显了监管部门对AI技术滥用的零容忍态度。随着AI合成技术普及,虚假广告手段日益隐蔽,监管部门正通过以下方式强化治理:
- 技术监测:利用AI识别虚假广告内容,提高筛查效率。
- 法律完善:推动《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细化,明确AI营销责任。
- 公众教育:通过案例通报、消费提示,提升消费者辨别能力。
结语:技术向善,方能行稳致远
AI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创新服务的工具,而非欺诈消费者的手段。此次北京首例AI虚假广告案的查处,既是对违法者的惩戒,也是对行业的规范。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都需清醒认识到:在技术狂奔的时代,合规与诚信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
未来,随着监管力度持续加强,AI营销必将回归“真实、合法、诚信”的轨道。而每一位市场参与者,都应成为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践行者。
想了解AITOP100平台其它版块的内容,请点击下方超链接查看
AI创作大赛 | AI活动 | AI工具集 | AI资讯专区
AITOP100平台官方交流社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