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介绍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AI已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驱动力。当下,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全面渗透至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效率的显著提升,更为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化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正逐步重塑未来城市的崭新形态。
天津团泊健康城坐落于静海区,作为天津南部发展的关键节点,同时处于津(天津)雄(雄安)廊道这一新兴功能引领区,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其中,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所在的团泊北大港湿地,与白洋淀湿地并称为华北生态安全的“双肾”,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在AI驱动城市形态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当下,传统新城开发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城市创新生态新范式成为未来新城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值此2025年AI科技革命即将爆发之际,团泊AI未来城市设计大赛应运而生。本次大赛聚焦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的未来城市建设,面向全球广泛征集创意设计方案,旨在深入探索城市规划体系与AI新技术体系融合的新路径,共同描绘AI未来城市的新空间与新未来。
大赛主题
对于城市的未来,我们怀揣着诸多美好的想象。本次设计大赛以“科技与人文并举的AI未来城市”为主题,以天津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为实践基地,诚邀各界人士提交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AI未来城市空间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真实的未来城市实验场。通过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各项技术和应用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充分释放AI的巨大潜力,让未来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本次大赛汇聚了国内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的专业设计师,以及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同时,大赛还鼓励人文、艺术、科技等跨专业、跨学科的从业者积极参与,共同投身于AI未来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大赛期望参赛者能够突破专业界限,在充分了解和研究AI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未来城市体系框架,并深入阐述该框架与技术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大赛强调科技与人文的并重发展,鼓励参赛者基于对城市未来空间、产业、人群和生活方式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城市系统、技术系统与哲学、美学、社会性价值关系的探索,设计出融合自然、科技、人文与美学的未来之城,为未来创意创业人才等城市居民营造美好的创意生活场景。
大赛官网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AI未来城市产业分会、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
主办单位
天津市静海区团泊镇人民政府、天津渤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
承办单位
天津晟达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CBC城市更新研究院
学术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城市科学与计算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澳门城市大学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
技术支持单位
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航天建设集团、优必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视果空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云科领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羿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造梦幻科科技有限公司、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斗拱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杭州华嵘北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坤暖康养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国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云上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建政研集团、铭道医疗、杭州北冥极光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雨辰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星空云赋科技有限公司、中农智慧研究院、江苏三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媒体
《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建筑时报》、36氪
设计场地
本次大赛以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为设计载体,其具体范围北至独流减河南路,东至荣乌高速公路,南至泽水北路,西至中骏云景台东边界。在此范围内开展整体概念规划。
其中,818亩起步区作为重点设计区域,毗邻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共包含四个街区,分别为1号街区(272亩)、2号街区(262亩)、3号街区(56亩)和4号街区(228亩)。此区域将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研究范围则涵盖团泊健康城全域,北至独流减河,西至津文路,南至唐津高速公路,东至荣乌高速公路,总面积达211.37平方公里。参赛者可以从湖区风貌肌理协调、交通游线规划等多个方面开展整体研究。
设计要求
搭建AI未来城市体系架构
设计方案应充分展现AI新技术在未来城市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构建创新性的城市体系架构,增强城市空间的兼容性,以适应未来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借助AI赋能,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城市的各个层面,如构想AI+未来交通体系、AI+未来社区与居住场景、AI+公共设施系统、AI+产业生态体系、智能绿色能源体系以及智慧基础设施系统等。
构建AI驱动的新城空间开发范式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积极探索多功能混合空间与弹性产业形态。参赛者需提出未来城市生活的空间模式,鼓励功能的混合使用,例如将居住、商业、办公、娱乐等功能有机融合。产业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未来科技的发展需求,规划开放的研发空间、共享办公区以及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同时,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将绿地、湿地、生态带等元素融入设计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
研发未来生活场景与创新业态
参赛者需以AI为动力源泉,畅想未来城市的生活方式,提出创新的居住、工作、娱乐等生活场景。例如,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打造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娱乐方式以及社区服务体系,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鼓励设计面向未来的商业与公共业态,如智能商业街区、数字化社交空间、未来居住模式等,推动商业与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以满足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结合团泊健康城东区湿地的自然风貌,提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开发模式
参赛者需紧密结合团泊健康城东区湿地的自然特色,设计出契合当地自然与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开发模式上,应避免盲目进行填平开发,积极探索融合湿地、绿地与建筑的开发方式,统筹集中开发用地与低密度体验空间,实现一定尺度内的开发建设平衡。
设计内容
本次大赛旨在征集最具创意和未来适应性的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在提出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整体规划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内容重点聚焦818亩起步区的概念性城市设计,为起步区未来的城市开发实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概念规划
- 高点站位:根据AI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地理和交通优势,明确区域的核心发展定位。规划需展示该区域未来可能实现的功能集成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着重强调AI技术赋能的长期战略布局。
- 产业方向: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明确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的产业发展方向,推动AI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如AI技术研发、智慧文旅、绿色科技、数字康养等领域,吸引创新产业集聚。
- 功能布局: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域,确保不同功能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注重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性。鼓励规划多功能混合区,促进生活、工作、娱乐的有机融合。
- 景观系统:结合地块的天然生态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生态走廊和水域景观。结合AI技术,提出景观系统的智慧管理和运营策略,推动户外资源的多元化业态创新。
- 交通网络:结合AI技术打造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立体交通网络和多层级道路体系。设计内容应充分考虑自动驾驶体系、低空经济以及团泊东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等因素。
- 基础设施:规划智能化基础设施,如城市大脑、智慧能源、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卫等,充分考虑相关智慧化设置的空间需求,如布局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等。
- 发展策略:结合地块的天然生态优势,融合AI技术,提出城市智慧景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化基础设施等相关发展理念与发展策略,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818亩起步区概念性城市设计
- 在概念规划的基础上,针对818亩的起步区进行具体、细化的设计,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此部分设计内容更侧重于实际操作与实施细节,强调功能区的细化布局、建筑形态、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设计。
- 功能策划与土地利用:基于起步区当前的招商方向(如室内越野滑雪项目),系统梳理功能策划,明确核心业态类型与布局结构,确保功能复合且互补。应涵盖不少于四类主导功能板块(如居住、商业、文化、休闲、办公等),并明确各功能板块的面积配比。
- 建筑形态与风貌控制:提出独具特色、功能布局合理、技术集成先进的空间范式,明确不同功能区的建筑高度、密度、界面形态及特色风貌引导。例如,对滑雪场馆、商业综合体、社区住宅等提出具体的设计引导,结合气候、生态、景观条件,塑造具有地域识别度的建筑形象与城市天际线。
- 公共空间与场景营造:提出起步区公共空间系统设计,包括街道、公园、广场、绿廊等,并明确其尺度、场景氛围与互动功能。公共空间应具备全天候、全年龄使用特征,融入商业、文体、儿童、老年、展演等功能,形成高频互动的共享场景。特别应设计1 - 2处地标性开放空间,作为市民和游客的集聚焦点。
- 智慧系统与未来体验:设计应充分体现AI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如AI驱动的交通系统、智能建筑、智慧医疗与教育设施等。建议选取若干AI未来城市典型应用场景进行重点展示,如AI停车系统、AI导览系统、AI未来社区、AI运动系统等。
- 交通与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地块内外部交通体系与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强调人车分流、慢行优先、智慧接驳等策略。同步统筹地下空间与地上绿化空间,融合管线综合廊道、雨水花园、低碳能源系统等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提升运行效率与可持续性。
- 实施机制与开发模式:鼓励参赛者制定从规划落地到建设运维的完整实施策略,提出项目合作机制和实施路径。明确阶段性目标、运营主体建议、合作开发机制等。强调政策支持对接与招商路径的可行性,推动首期项目快速启动。
招募对象
本次设计大赛诚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业设计师、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以及跨专业、跨学科的从业者共同参与AI未来城市建设的研究,征集兼具先锋性、创意性和落地性,能够预见并引领未来发展的设计作品。参赛者可通过自由报名的方式公开参赛,并鼓励结合多种工具辅助创意和表达。
大赛流程
时间安排
- 2025年5月17日,竞赛正式发布,报名渠道同步开启;
- 2025年6月上旬,组织现场集中踏勘和答疑活动;
- 2025年7月15日,参赛报名截止;
- 2025年8月15日,参赛作品提交截止。
大赛报名
- 参赛者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若以团队形式参赛,每个团队成员不得超过4人,并需指定1位团队成员作为小组组长,负责后续的统一联络工作。有条件的团队(个人)在报名时,可同步提交设计草图或文字构想。同时,有条件的团队还可考虑由1名指导老师带队参赛。
- 参赛者需登陆大赛官网进行报名,并填写详细信息。
作品评选
大赛组委会将组建由规划、建筑、人工智能、策划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审团,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参赛者提交的作品进行独立的评判和表决。
大赛答疑
设计大赛官方邮箱为:aicitycompetition@cbcuri.com。参赛者如有关于设计大赛的疑问,请将邮件发送至该官方邮箱。以团队形式参赛的,统一由小组组长负责联络。
作品提交要求
提交标准
- 每组作品成果需包含2张设计大赛方案A0(841mm x 1189mm)图纸,采用横向排版方式。图纸内容应能够清晰阐明参赛者的设计理念与创作意图,并附上500字左右的设计说明。图纸内容表达方式与图纸比例可由参赛者自行确定。
- 参赛者可以提交其他辅助设计说明材料,如视频、模型等(如有)。
- 提交的作品需以jpg格式图片形式提交,要求分辨率不低于300dpi,长边不小于1500像素。提交的图片请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命名(如XXX图1)。
提交方式与附件
参赛者提交的文件需严格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分类归档:
- 创建一个名为“图纸”的文件夹,将两张图纸(命名为“作品名称”+图纸编号,如“AI未来城市1/2”)放置在该文件夹内。
- 创建一个名为“身份证明”的文件夹,需包含身份证(或护照)扫描件(中国大陆地区参赛者提供身份证扫描件,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际参赛者提供护照扫描件)、学生证扫描件。若为团队形式参赛,则需提供所有小组成员的相关证件扫描件(团队成员不能多于4人,各组指导教师不能多于1人)。
- 创建一个名为“其他”的文件夹,用于存放其他辅助设计说明材料文件。
- 将“图纸”、“身份证明”、“其他”3个文件夹一并打包压缩,文件格式为zip或rar,总大小不超过100M,不小于50M。
- 请以电子版形式提交参赛图纸以及相关文件(大赛组委会不接收任何纸质版作品),邮件命名为“团泊AI未来城市设计大赛+作品名称”,并将作品提交至官方邮箱。
- 参赛者需确保提交的作品为原创作品,相关专利归属参赛团队(个人),不得侵害他人权益和知识产权。同时,已实施项目、已在其他大赛获奖或发表过的作品不得参赛。如果使用AI工具生成图纸及视频,请参赛者注明。
提交语言
设计大赛的竞赛官方语言为中文和英文。中国参赛者需提供主体为中文的中英双语图纸(标题和主要设计说明的使用语言必须为中英双语);国际参赛者需提供英文图纸。
提交单位
国际标准单位:如米、毫米等。
参赛规则
- 参赛者须严格遵守本次设计大赛的内容及规则,主办单位对设计大赛规则拥有最终解释权。
- 电子图纸中不得出现任何有关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或院校的文字或图案,不符合规定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 参赛者拥有参赛作品的版权,但主办方有权行使参赛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其他版权权利。
- 参加过其他竞赛的作品、或使用他人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的创意作品,不允许参加本次设计大赛。
- 参赛者不得接受设计大赛评委的任何建议与指导,违反规定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奖项设置
本次竞赛共设置以下奖项:
- 一等奖1组:每组奖金20万元(含税),共计20万元(含税)。
- 二等奖3组:每组奖金10万元(含税),共计30万元(含税)。
- 三等奖5组:每组奖金2万元(含税),共计10万元(含税)。
- 优秀奖若干:颁发获奖证书,不设奖金。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这场充满创意与挑战的设计盛宴,共同为团泊AI未来城市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携手描绘未来城市的美好蓝图!
更多AI大赛请关注
AITOP100平台有收录、承办、推广各类型AI大赛活动业务,需要合作的朋友可以在首页正下方联系商务洽谈
AI人工智能网站--AITOP100平台AI创作大赛专区: 点击此处进入AI创作大赛
AI人工智能网站--AITOP100平台活动专区:点击此处进入AI活动
AITOP100平台大赛社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