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AI课代表”?我看是“坑你没商量”
你肯定见过那种号称能“AI总结全文”的玩意儿,长文秒变精华,专治“没时间”的都市青年。说实话,我每次看见这种东西,都想一巴掌拍死。但转念一想,或许人家真是好心呢?只能默默删掉,眼不见为净。
可能有人觉得我这人太轴,不懂得“利他”。但作为一名科普作者,我必须说,这所谓的“AI总结”,除了满足了发布者的优越感,对你,屁用没有!
这种廉价笔记,满大街都是替代品,浏览器插件、在线服务,随便一搜一大把。想当“好人”?复制粘贴三十秒,一份毫无灵魂的“AI”笔记就出炉了。
而你呢?除了获得一种“我读完了”的错觉,啥都没学到。笔记一贴完,你就把这篇文章抛到脑后了,它在你的人生中,连个屁都算不上。
别急着反驳我,我知道你们肯定要搬出各种“AI总结帮助我”的案例。咱先冷静一下,从科学的角度,好好分析一下这玩意儿的原理。
大脑的“同步”:理解的真相
从脑科学角度来说,阅读就像一场“对话”。Uri Hasson大佬的研究表明,当咱们看同一部电影、听同一个故事,大脑活动会呈现相似的模式,这就是“脑活动的同步”,产生相似脑活动的神经细胞就是“镜像神经元”。
听不懂的鬼畜片段,只会让大脑低级区域同步,但有意义的故事,则会引发高级区域的同步。这就是“理解”的神经基础!
人和人交流时,两颗大脑也在进行双向同步。上课时,师生脑活动越同步,学生理解得越好;情侣聊天,脑活动越同步,感情越好。这种“同步”,就是理解的底层逻辑。
“对话”不一定非得面对面。作者和读者,也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创作者不仅呈现文字、声音,还包含思维模式、情感体验和叙事脉络。而我们的大脑,则试图解码、重建并同步这些信息。
这种“对话”甚至比面对面交流更特殊。作者有时间打磨内容,读者也能随时暂停、回溯、反复咀嚼。在精彩处放慢速度,在复杂处来回推敲,都是为了更好地同步、理解和共鸣。
随着同步的发生,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会发生改变,经常同时激活的脑区之间会建立更紧密的连接,“学习”就发生了。这种“学习”,不一定非得是啃书本,也可以是和朋友、伴侣朝夕相处形成的默契。
同步会带来“我被理解了”的感觉,刺激大脑分泌让人愉悦的激素。所以,我们才有了喜欢的书、电影、游戏和人。
所以,想真正“习得”文章里的观点,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脉络的传递、脑区的激活、神经连结的产生,缺一不可。而AI笔记,对这些都没帮助,只能让你产生“我读完了”的快感。这就是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手写笔记”:因为脑区的激活、神经连结的产生是需要客观发生的,这一步永远跳不过!
放过自己:别和文字死磕!
其实,大多数文章,都不是“非看不可”的。我知道你们害怕“错过”,害怕落后于人。但要知道,世俗意义上的好东西,不一定适合你。
文字是“知识传递效率最高的媒介”,但不是“知识理解速度最高的媒介”。高密度的知识,对认知资源要求很高。而且,文字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精确把控吸收知识时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书”或者“文字”,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ADHD患者。
我懂阅读的痛。作为一名ADHD患者,我几乎无法长时间专注阅读文字。必须得手上拿笔、耳朵听语音,甚至在文本上加逐词高亮,才能勉强把内容塞进脑子里。快节奏的文化、高压的现实,都在削弱读者的耐心。
所以,放过自己吧!看不进去就别看,心力充沛的时候再来“挑战困难”。除了文字,影片、游戏、音乐,都是获取信息的途径。那些“不务正业”的游戏,在传递情感、价值观和认知能力训练上,可能比图书和习题簿更“精准”。
坦白讲,我能从“AI读者”的动机中读出对痛苦的回避。但我的写作动机,不是让你痛苦。只是看到这种局面,我只能表示遗憾。
“看不进去就看点别的吧,别把这当成阅读理解题,我无意伤害你”是我最诚挚的建议。如果真的想勉强自己读一下,不如试试文字转语音服务,哪怕开两倍速过一遍,也比量子波动出来的笔记强得多。
“AI辅助阅读”:用对了是助手,用错了是帮凶
除了“AI笔记”,还有“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本书”。甚至出现了像Spotify的“抖音式”音乐欣赏功能,让你像刷短视频一样快速听歌。
我对音乐的态度比较双标。有人喜欢以专辑为单位,理解创作者的叙事脉络和创作动机。但我却经常打开推荐算法,给我什么就听什么。这看起来有些“不尊重作者创作意图”。
但我得为自己辩解几句。除了作为对话的载体,音乐还能装饰平淡的生活,提供氛围。甚至有人专门挑“听不懂”的外文歌曲,因为不会干扰工作思路。你可能不会逐字逐句地理解歌词,也不会分析和弦或编曲。比起对话的对象,它们更像是洒在大脑里的MSG。
教材、论文等内容,也有其“工具性”的一面。它们可以被打散成数据和观点,被“机器”学习一遍,最后以毫无情感的方式被总结成报告。我对这种对创作意图的肢解还算包容:毕竟生活中有太多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我写的东西能救你于水火之中,那被AI肢解个一次两次,甚至一百次,都还可以接受。生活已经够艰难了,生而为人,就不要互相为难彼此。
如果文章脉络太复杂,难以掌握,事先整理好一份脉络来辅助阅读,也是一种我认同的阅读方式。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简单地把文章全都粘到对话框里,让AI随便嚼一嚼吐一吐。既然你选择坚持读下去,一定是对内容有所好奇,有所期待。这些动机和找不到答案的困惑,才是AI要帮助你解决的“问题”。
大学在使用大语言模型上表现出开放态度,但要求学生在作业和论文中附上提示词,以帮助老师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脉络。这种实践很好地凸显了“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AI辅助阅读”遵循了一致的方法论和哲学。
这是我唯二认同的“量子波动速度”使用场景。
尼克说得好:我们要呼吁写作者都写对读者负责的文章,不浪费笔墨,不浪费时间。同时,我们也要呼吁读者去读那些文章里属于人的部分,他的表达,他的观点,他说话方式和语气,而不只是文字背后的知识点或干货。
最后:别把工具当拐杖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觉很疲劳。之所以把正着说过的话反着再说一遍,完全是出于目睹自己的作品一次次被“AI总结”的愤怒和无奈。
我能理解各类酷炫的模型和服务,每天噼里啪啦地掉下来,会让很多人感到兴奋,遇到了新的锤子总是想找个钉子试试手感。这种玩耍的本心是好奇心尚在的证据,这是人性当中的美好。但体会了玩耍带来的多巴胺后,我们依然需要直面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虚空中的幻象。沉迷于对“高效率的追求”、沉迷于如何“更高效地提高效率”可能会让人陷入方法论的陷阱,模糊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创造出了“反效率”的现实。
我知道,你也知道,现实的问题往往让人感到痛苦。但读了这些脑科学原理之后,你应该也能理解,那些小工具都不是让痛痛飞走的“阿司匹林”:无论有没有这些模型,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基本盘从来没有变过。任何时下流行的复杂模型都不能改变你我依然是碳基生物、依然是人类的事实,在“脑后插管”到来之前,学习依然需要付出实质的“努力”,为了彼此理解我们依然需要漫长地沟通,才能把对方思维的脉络“同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无论是个人认知的建构还是社会的建构,都没办法通过工具“偷吃几步”。
一个活生生的作者就站在那里,你怎忍心将它压扁,又任其尸骨随风而去。比起那些易得的精致之物,我更想看到“你”的阅读和“你”的想法,哪怕它磕磕绊绊,但我依然能够看到一个闪亮的灵魂。
花了几个月,我们从人文聊到伦理,从技术聊到教育,从创作到阅听,能聊的应该都聊遍了。再继续写下去就有点自讨没趣,也有些强人所难。因此我短时间内应当不会再写 AI 科普文了,希望你喜欢这一系列的讨论,也期待你会喜欢我以后撰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