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生成内容泛滥成灾,深度伪造技术屡遭滥用时,OpenAI的Sora视频生成工具却选择逆流而上——2025年10月08日,这款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通过一系列关键功能升级,试图在技术狂奔中按下“安全键”。用户是否真的能掌控自己的数字形象?与过往模糊的版权规则相比,此次更新究竟能带来多少改变?
体验地址:sora AI网页版官网入口(海外网站需要科学上网)
用户主权回归:从“被动生成”到“精准定义”
Sora项目负责人比尔·皮布尔斯(Bill Peebles)直言:“用户不该为AI的失控买单。”此次升级中,自定义内容屏蔽与风格指南设定成为核心亮点。前者允许用户限制AI生成形象的传播场景,例如屏蔽政治敏感内容或禁止使用特定词汇描述自身形象;后者则通过预设风格参数(如色调、动作幅度),确保生成内容始终贴合用户偏好。
对比传统AI工具的“开箱即用”模式,Sora的升级更像一场“用户主权运动”。过去,用户只能被动接受AI的创作结果,如今却能像导演一样掌控镜头——这种转变,不正是对“技术为人服务”本质的回归吗?
版权生态重构:从“免费使用”到“利益共享”
如果说用户控制是“防御盾”,那么版权政策的调整则是“进攻矛”。OpenAI宣布,Sora将正式支持在视频中引入受版权保护角色的客串,这一功能与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此前“版权方应获更多控制权”的表态高度契合。更关键的是,版权持有者将通过收入分成机制,直接从Sora的商业应用中获益。
对比表格:传统AI工具 vs Sora升级版
维度 | 传统AI工具 | Sora升级版 |
---|---|---|
用户控制权 | 仅能选择生成/不生成 | 可自定义屏蔽场景、设定风格指南 |
版权处理 | 默认忽略版权,风险由用户承担 | 支持版权角色客串,建立收入分成机制 |
安全机制 | 依赖事后举报 | 提前预设规则,预防滥用 |
技术背后的深层逻辑:AI安全与商业化的平衡术
此次升级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全球多国已出台AI深度伪造监管法案,OpenAI的主动调整显然是为了规避政策风险。但更值得关注的是,Sora试图在安全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赋予用户和版权方更多权力,既降低了滥用风险,又为未来付费服务铺路。
有趣的是,部分用户调侃Sora的升级让AI生成内容“从野蛮生长转向了合规种田”,这一比喻虽戏谑,却道出了技术伦理与商业利益的微妙关系。
结语:AI的未来,掌握在规则制定者手中
当Sora的升级功能逐步落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场关于“谁该为AI内容负责”的博弈。用户能否真正掌控数字形象?版权方能否在AI浪潮中分得一杯羹?或许,答案就藏在这次升级的每一个细节里。
想了解AITOP100平台其它版块的内容,请点击下方超链接查看
AI创作大赛 | AI活动 | AI工具集 | AI资讯专区
AITOP100平台官方交流社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