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科研团队再次传来重磅消息——2025年9月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沐曦MetaX,正式推出全球首款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SpikingBrain-1.0)。这一突破不仅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更在超长序列推理效率上实现了大幅提升,标志着我国在大模型技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全球AI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类脑计算新突破:“瞬悉1.0”如何实现效率跃升?
传统大模型(如GPT、文心等)多基于Transformer架构,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高效文本生成与推理。然而,这类模型在处理超长序列数据(如法律文书、医疗影像、科学模拟等)时,往往面临计算资源消耗大、推理速度慢等瓶颈。而“瞬悉1.0”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类脑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 SNN)架构。
该模型通过模拟大脑神经元的脉冲信号传递机制,提出了“基于内生复杂性”的大模型架构。简单来说,它不再依赖传统模型的“注意力权重计算”,而是通过脉冲神经元的内生动力学与线性注意力模型的融合,实现了更高效的超长序列推理。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显著提升了模型在长文本、长视频等场景下的处理速度。
李国齐教授(项目核心成员)表示:“‘瞬悉1.0’的发布,证明了类脑计算与大模型结合的可行性。它不仅为神经形态计算和芯片设计提供了新方向,更可能推动AI从‘数据驱动’向‘认知驱动’转型。”
全流程国产化:从模型到硬件的自主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瞬悉1.0”的研发完全基于国产技术生态:
- 模型开源:团队开源了“瞬悉1.0-7B”模型,并开放了“瞬悉1.0-76B”的测试网址,供全球开发者验证与优化;
- 硬件适配:针对国内沐曦MetaX曦云C550 GPU集群,开发了高效训练和推理框架,确保模型在国产硬件上也能流畅运行;
- 行业验证:模型已通过法律、医疗等领域的工业级测试,具备高效应用潜力。
这一全链条国产化布局,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为我国AI产业的安全可控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医疗领域,医生可通过“瞬悉1.0”快速分析长篇电子病历,辅助诊断;在法律行业,律师能利用模型高效梳理复杂案情,提升办案效率。
超长序列推理:为什么这一突破如此重要?
超长序列推理是AI技术落地的“硬骨头”。以法律行业为例,一份合同可能包含数万字条款,传统模型需分块处理后再拼接结果,不仅效率低,还可能丢失上下文关联。而“瞬悉1.0”的脉冲神经网络架构,可一次性处理完整序列,推理速度提升数倍,且结果更精准。
类似场景还存在于:
- 医疗影像分析:快速解读长篇CT、MRI报告;
- 科学模拟:处理气候模型、分子动力学等超长数据流;
- 金融风控:实时监测长周期交易数据,预警潜在风险。
可以说,“瞬悉1.0”的突破,为AI在垂直行业的深度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开源与生态:推动国产AI技术普惠化
科研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能否被广泛使用。为此,团队采取了“开源模型+开放测试”的策略:
- 开发者友好:提供7B(70亿参数)轻量级模型,降低入门门槛;
- 企业级支持:76B(760亿参数)大模型开放测试,满足复杂场景需求;
- 硬件协同优化:与沐曦MetaX合作,确保模型在国产GPU上高效运行。
这种开放态度,有助于快速聚集开发者生态,推动“瞬悉1.0”在更多领域的落地。例如,教育机构可基于模型开发智能辅导系统,科研团队能利用其进行复杂数据模拟,中小企业也能以低成本获得AI能力。
结语:国产AI的“类脑时代”已经到来
“瞬悉1.0”的发布,不仅是我国大模型技术的一次飞跃,更是全球AI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了类脑计算与深度学习的融合,能带来效率与性能的双重提升。未来,随着模型在法律、医疗、科学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创新场景的涌现。
对于开发者、企业乃至普通用户而言,“瞬悉1.0”的开源与开放,意味着一个更高效、更智能的AI时代正在到来。如果你对超长序列推理、类脑计算或国产AI技术感兴趣,不妨亲自体验这一革命性成果,共同探索AI的无限可能。
详情查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想了解AITOP100平台其它版块的内容,请点击下方超链接查看
AI创作大赛 | AI活动 | AI工具集 | AI资讯专区
AITOP100平台官方交流社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