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据科创板日报独家消息,中国AI大模型领域头部企业MiniMax正式启动新一轮期权增发计划,覆盖算法、工程、产品、市场、增长及职能等全序列核心员工,激励金额从几十万美元到数百万美元不等。这一动作不仅彰显了公司对人才的重视,更折射出当前AI大模型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技术、业务、运营全链条的顶尖人才,已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筹码。
官网地址:MiniMax网页版官网入口
全序列激励:打破技术至上的单一逻辑
与传统科技公司侧重技术团队的激励模式不同,MiniMax此次期权增发覆盖全序列核心岗位,包括市场、增长、职能等非技术部门。这一策略背后,是对AI大模型行业本质的深刻洞察:技术突破是基础,但商业化落地、用户增长、生态运营同样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例如,在AI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产品经理需要精准定义用户需求,市场团队需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增长团队则要解决用户留存与变现难题。这些环节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技术投入能否转化为商业价值。MiniMax的激励策略,无疑向全行业传递了一个信号:AI竞争已进入“全链条能力比拼”阶段,单一环节的突出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
即时激励+长期绑定:应对人才流动的“组合拳”
除本次期权增发外,MiniMax还透露将针对表现突出的员工实施“即时期权激励”,即根据短期贡献快速发放期权,而非仅依赖年度考核。这种灵活的机制设计,直击当前AI行业的核心痛点——顶尖人才流动性极高,传统激励周期难以匹配行业变化速度。
据行业数据显示,AI领域核心研发人员的平均在职周期已缩短至18-24个月,远低于传统科技行业。企业若仅依赖年度奖金或固定周期的股权激励,极易导致人才在激励兑现前流失。MiniMax的“即时+长期”组合策略,既通过即时激励满足员工对短期回报的期待,又通过期权绑定长期利益,有效提升了人才保留率。
竞争白热化:期权成为AI企业的“核武器”
当前,全球AI大模型赛道已进入“军备竞赛”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国内外头部AI企业累计融资超200亿美元,其中70%的资金用于人才招募与团队扩张。在此背景下,期权激励已成为企业吸引顶尖人才的“标配武器”。
以MiniMax的竞争对手为例:某国际大厂为招募顶尖算法专家,开出“千万级年薪+期权”的组合包;国内某独角兽企业则通过“项目制期权池”,允许核心成员根据贡献动态调整期权比例。MiniMax此次大规模增发期权,本质上是行业人才争夺战的延续——通过提升激励力度,巩固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深层逻辑:AI企业的“人才密度”决定技术天花板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MiniMax的激励策略反映了AI行业的一个核心规律:技术突破的速度,取决于企业的人才密度。以OpenAI为例,其GPT系列模型的迭代速度,直接受益于全球顶尖AI科学家的聚集效应。而国内企业若想在大模型领域实现追赶,必须通过更高效的激励机制,快速构建高密度人才团队。
此外,AI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尚未完全清晰,企业需要持续探索技术落地场景。这一过程中,跨部门协作的效率、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往往比单一技术能力更重要。MiniMax的全序列激励,正是为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技术+业务”的协同创新生态。
结语:AI竞争,本质是人才生态的竞争
MiniMax的期权增发计划,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人才战略,更是AI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人才生态的完整性、激励机制的灵活性,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在AI时代,选择一家能认可多元价值、提供长期成长空间的企业,比单纯追求高薪更重要。
而对于行业来说,MiniMax的探索或许会引发更多思考:如何设计更公平、更透明的激励机制?如何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绑定?如何避免“内卷式”的人才竞争?这些问题,将伴随AI行业的成熟,持续考验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
想了解AITOP100平台其它版块的内容,请点击下方超链接查看
AI创作大赛 | AI活动 | AI工具集 | AI资讯专区
AITOP100平台官方交流社群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