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这玩意儿,影视圈到底用得怎么样?
“省时省钱才是王道!” 制片人一琮(化名)跟骨朵说了大实话,现在想用AI搞创作,选择可多了去了。问题是,到底好不好使?
AI工具能嗖嗖地搞定基础素材,把以前“从0到8”的重复劳动,直接变成“从8到10”的精细调整。动态生成技术更是牛,史诗级场景说来就来,风格化内容再也不是难题。
不过,AI狂飙突进的同时,创作者们也越来越清醒,知道它不是万能钥匙,而是“精准适配”工具。所以,到底“好用”还是“难用”,界限越来越清楚了。
文字创作:AI编剧,靠谱吗?
编剧木木(化名)为了写一部都市奇幻剧,已经试了十几个AI软件。“跟其他编剧交流来的,想看看能不能解决创作难题。” 木木说,剧情不连贯,人物动机转得太硬,场景设定跟世界观冲突… 简直一团乱麻!
折腾了两个星期,他最后选了Final Draft。“这玩意儿能快速帮我找到哪些角色在哪一情节的台词、动机跟人设崩了。” 木木感慨,编剧一写嗨了,人物就容易跑偏,Final Draft的角色弧光追踪功能,能帮忙梳理人物动机,省了不少事儿。
但Final Draft也有坑,处理插叙、倒叙这种非线性叙事就抓瞎。“它没法像真人一样判断事件的前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啊!”
逻辑检查和情节连贯性优化上,Final Draft经常误判,正常转折也标成逻辑漏洞,倒叙插叙更是搞不明白。这不仅可能把编剧带沟里,还影响剧本质量和叙事效果。
小说作者小欧(化名)则把DeepSeek当成了宝。“不能把它当工具,要把它当一个资深文学责编来用。” 小欧最关心的是大纲能不能过稿签约,所以她让DeepSeek通过大数据分析情节密度、情感张力、人物设定,然后提建议。
“一开始我也觉得这些AI软件没啥用。” 以前小欧也会找同行好友提意见,但人家碍于面子,说不到点子上。而且就算看出问题,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DeepSeek不一样,它能客观真实地指出大纲的优缺点,还能给出情节调整方案。“思路很重要!毕竟我要做的不是堆砌情节人设,而是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编辑黑头(化名)也用AI打开思路。“写悬疑剧容易被高概念或强情节带跑偏,我会把零散的想法喂给Sudo Write,让它帮我整合成连贯的故事架构。”
悬疑剧线索复杂,反转多,对情节编排要求极高。黑头总会在想法出现后卡壳。
“给出前因后果,Sudo Write就能帮我推演故事经过。” 黑头觉得,情节就像孤立的故事,要巧妙串联起来必须逻辑缜密,Sudo Write正好能满足。有了Sudo Write提供的过渡范本,黑头只需要把故事脉络写得更有层次感就行。
不过Sudo Write也有局限性,一是情节公式化严重,爱情支线永远是“邂逅、误会、和解”;二是角色对话生硬模式化,缺乏真实感,需要花时间润色。
视频制作:AI+虚拟引擎,效果咋样?
“我参与过不少剧集特效、3D动画项目,为了效果,制作团队得砸大量时间。” CG设计师阿明(化名)说,他们团队正在做一部动画电影,但场景渲染不真实,角色动作不流畅,CG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他开始用“AI+UE5”来解决。
试了一段时间,他选了Runway ML。“它能根据关键词和参考图片,快速生成符合要求的场景、人物细节,比如桌子墙壁的材质、角色服饰,能省不少手绘时间。”
以前要设计一个独特的外星生存场景,可能要花几天时间查资料、不断尝试调整,才能达到超出观众想象的科幻感。现在有了Runway ML,几个小时就能搞定。
虽然前期积累数字资产能省时间,但到了动捕阶段,就得换工具了。“生成的表情有点僵硬,很难让观众共情,处理不了复杂表情和细腻的情感。”
为了解决表情问题,动画师小萱(化名)试过DeepMotion AI和Rokoko Vision。“一开始我也怀疑AI生成的动作会很僵硬不自然。” 但DeepMotion AI与Unity引擎的组合改变了她的看法,它能快速生成接近真人面部捕捉的动画效果。
动画师小凯(化名)也摸索出一套方案,他将DeepMotion AI和免费建模软件Blender结合,也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效果。“我不认为动画特效需要复刻真人表情,主角的表情动作可以根据作品风格调整。”
小凯先用Blender设计风格化角色,再用DeepMotion AI让角色动起来。不过这种组合太依赖个人想象力,也比较耗时。
一是DeepMotion AI算法稳定性有待提高,有时生成结果不符合预期;二是Blender生态系统不够完善,插件和资源较少,限制了创作效率和效果,小凯得花更多时间开发或寻找资源补充。
相比文字类内容,AI在视频类内容的角色情感表达、场景元素融合、情节逻辑、画面真实感以及风格多样性上,还有进步空间。
“AI做文字类工作是辅助人,做视频内容则需要人来助它一臂之力。” 一琮认为,要根据创作需求、项目特点和个人偏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AI创作模式。
其他:剪辑、配音、作曲,AI也来凑热闹
“我们最常用悦音和魔音工坊。” 某配音工作室负责人灼阳(化名)说,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工作室不得不充值多个AI配音软件会员。一些要求高的出海动态漫画和短剧项目,甚至要买1000元左右的会员才能保证配音质量。
现在配音项目收益不高,即使一个月有十几个固定项目,利润也很薄。多平台会员成本又高,客户对配音质量要求还越来越高,工作室只能不断砸钱提升效果。
“现在付费AI软件太多了,充值费用一涨再涨,会员权限却越来越细分。” 灼阳很无奈,这样下去,配音工作室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剪辑方面,某MCN机构负责人冯格(化名)团队用的是爱剪辑和AI视频批量剪辑大师。
爱剪辑简单易用,功能丰富,新手老手都能快速上手,做出满意的视频。AI视频批量剪辑大师更适合批量处理视频,能实现视频切割、去重、混剪等功能,适合好物分享号、视频带货号等账号。
“现在做短视频就是抢时间,我们正在把一条视频变成20条发到不同平台不同账号上。” 人工剪辑20条1分钟的视频,最快也要一天。但用AI软件,20分钟搞定!
冯格正在和某品牌谈定制短剧,项目落地后,如果用AI把一部定制短剧剪辑成五部,他们公司就能收获5倍的销售分成。“AI剪辑不仅能降本增效,还能扩展变现渠道!”
原创歌手二乔(化名)靠“网易天音+Suno”的组合,轻松完成了某部动画网大的主题曲和插曲。他先把动画剧本内容概括提炼,把关键情节、主题情感、角色特点当基础,让网易天音写词,再根据动画风格和情感基调调整,然后把调整好的词输入Suno,生成不同风格、节奏、乐器的曲子。
“Suno只是个基础,我会找到每句歌词最合适的风格,制作最终版。” 以前二乔需要演奏、配音,然后一遍遍对比选择最终曲风,Suno省下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他能优化主题曲和插曲Demo。
不过不同于配音AI软件,剪辑、作曲和作词AI软件的充值成本和会员价格更低廉。比如AI视频批量剪辑大师的永久会员卡只要700元,网易天音目前还是免费开放平台。
从配音工作室在成本压力下依赖AI配音软件,到MCN机构借助AI剪辑软件实现高效产出和多元变现,再到原创歌手利用AI软件完善音乐创作,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AI在影视创作链条上的渗透。
从文字类到视频类工作,AI在各个环节展现出了强大的辅助能力,但也暴露了逻辑判断失误、情感表达生硬等短板。说到底,AI只是工具,它能降本增效,为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但创作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人独有的情感和文化底蕴,而不是对AI的无差别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