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是“养成系神器”还是“吃灰神器”?
家人们,最近科技圈又刮起了一阵AI眼镜的风,那热度就跟夏天的太阳似的,火辣辣的。小米SU7 Ultra都来了,可之前传得沸沸扬扬的小米AI眼镜却没一起发布,这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这两年,AI眼镜在全球范围内那是火得一塌糊涂。在国外,Ray - Ban Meta智能眼镜成了时尚科技圈的宠儿。据科技媒体The Verge统计,到2024年5月,这玩意儿全球销量都突破100万副了,这数字,杠杠的!
在国内呢,那场面更是热闹。百度、腾讯、字节这些互联网大厂,雷鸟、Rokid、XREAL这些AR类公司,还有华为、小米、星纪魅族这些手机品牌,甚至连暴龙、宝岛眼镜这些传统眼镜品牌,都不想错过这趟快车,纷纷入局。最近中国信通院还启动了AI眼镜专项测试,国家队都下场了,看来AI眼镜行业标准化的进程要加速了。
从这些事儿不难看出,AR眼镜这个品类正在疯狂崛起,它以后说不定能成为超级智能集合体,把手机、耳机、相机这些电子设备的功能都整合到一起,成为咱们跟外界交互的超级外挂。
不过呢,科技光有未来感可不行,还得融入咱们现在的生活。就像小米AI眼镜,国内好多AI眼镜都还处于“只发布不发售”的状态。现在大家讨论得多的也就Ray - Ban Meta(以下简称Meta AI眼镜)、雷鸟V3、魅族智能眼镜这几款,而且大部分人对它们的了解也就停留在博主们的“拆箱视频”上。
在这股热潮下,咱也得冷静思考思考。这“养成系”的AI眼镜到底能不能成为咱们人类感官的延伸器官?能不能摆脱对手机的依赖,真正成为咱们的AI管家?这都得交给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科幻照进现实?AI眼镜的魅力
好多人都看过那种科幻电影,里面的未来战士穿着铠甲,一个眼神就能读取敌方信息,然后做出精准判断,那叫一个厉害。现在,随着AI眼镜概念的普及,这种科幻情节可能要走进咱们的生活了。
这股AI眼镜的全球热潮,还得从Ray - Ban Meta说起。这是Meta和雷朋在2023年一起推出的产品,销量那是相当高。它在外观上保留了雷朋眼镜的经典黑框造型,又融入了Meta的AI前沿科技,就像一个科技时尚单品,戴上它,瞬间感觉自己成了“高质量人士”。
Ray - Ban Meta为啥这么让人着迷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Meta“软件定义硬件”的AI眼镜战略,简单来说就是拍照、耳机、AI助手这三个关键词。换句话说,一副Meta AI眼镜差不多就等于一个“时尚街拍神器” + “音乐播放设备” + “微型运动相机” + 随时能召唤的低配版“贾维斯”。
它不光解决了佩戴舒适性的问题,还把科技感和时尚感结合得恰到好处。一般普通眼镜重量也就20克左右,头戴式VR眼镜得200g以上,相当于把IPhone14pro max架在鼻梁上,多累啊。但Ray - Ban Meta用了极致的物理减负技术,基础重量只有48g,还能配近视镜片,听歌音质也不错。上班的时候戴着它,边听歌边听博客,简直就是“摸鱼神器”。
还有它“头上长摄像头”的设计,这也是它成为爆款的一大原因。Ray - Ban Meta眼镜框旁边有摄像头,能通过语音和触控随时开始和结束录制或拍摄。好多网友都说,用它拍vlog或者视频,完全能“解放双手”,再也不用担心错过那些精彩的瞬间了。
这么多优势叠加在一起,Ray - Ban Meta就成了新一代的自媒体生产力工具。在国外,好多博主都用它拍Facebook和Instagram短片,记录美好瞬间;在国内,眼馋这功能的网友都开始呼吁大疆、影石这些运动相机品牌赶紧布局AI眼镜赛道。
不过呢,Ray - Ban Meta的AI功能讨论度就相对低一些了。为啥呢?因为它的AI功能比较基础,像在工作中辅助分析问题、制定方案,生活中推荐餐厅、规划旅行这些,在日常场景里使用率不太高。
在国内市场,前段时间火爆出圈的Rokid Glasses也整出了独特的AI应用场景。官方说,它搭载了通义千问等多模态大模型,能实现基于现实世界的AI识物与问答。一个Rokid Glasses差不多等于“微型专业级摄像机” + “音乐助手” + “同声传译” + “办公外挂” + “家庭作业辅导助手”。
除了像PPT汇报这种场景,Rokid Glasses的AI功能在出国旅游、家庭辅导这些场景里也能派上用场。比如说去博物馆参观,它能马上提供展品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介绍;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也能通过它看到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海外旅行的时候,它还能实现“同声传译”,眼前有翻译文字,耳边有语音播报,这以前可得花高价雇专人才行。
对于打工人和喜欢出去旅游的人来说,Rokid Glasses简直就是一件绝佳的物理外挂。在科技圈描绘的这种“赛博世界”里,嗅觉敏锐的朋友们都开始喊话了:要是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AI眼镜说不定能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科技单品。
物理外挂还是“吃灰”神器?
各大厂商描绘的赛博蓝图那么美好,可为啥咱日常生活中戴AI眼镜的人不多呢?
红杉资本在“Generative AI ’s Act Two”(《生成式AI的第二幕》)这篇文章里给出了参考答案。文章说,生成式AI应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得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现在基于基础大模型开发的应用用户留存率明显不够。
AI智能眼镜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功能不够“刚需”,缺少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
从生产端来看,入局的玩家大概能分成三大阵营。第一类是以百度、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它们靠着大模型研发优势,在AI功能开发上很有竞争力。就像字节跳动发布的首款AI智能体耳机Ola Friend,主打通过语音唤起用户手机上的豆包App,实现智能互动。
第二类是华为、小米、魅族这些靠硬件起家的玩家,它们争夺的焦点是交互系统。比如说小米研发AI眼镜,有望通过线上电商 + 线下小米之家的强大渠道,跟小米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产品连接起来,实现“人—车—家”全场景联动。
第三类是以Rokid Glasses、雷鸟为代表的新锐玩家,它们要么是传统眼镜制造商和AR/VR技术企业合作推出的产品,要么是新兴AI硬件企业单独推出的产品。不过在算法上,它们都选择了和大厂合作,像Rokid Glasses和雷鸟V3都搭载了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实现了在办公、娱乐、购物、教育等多个场景的AI应用。
区分这些入局玩家阵营,是为了找出更多、更具体的“应用场景”。毕竟在“百镜大战”的阶段,谁能给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便利或者独特优势,谁就能从这个市场里胜出。
但从市场情况来看,可没那么乐观。可以说,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商推出的AI眼镜还处于“初阶”,而且功能都差不多。
就拿产品分类来说,现在AI眼镜几乎都是围绕“音频”、“摄像头”、“AR助手”这三种要素进行排列组合,而且聚焦AI“音频 + 摄像头”功能的产品占了大多数,AI音频眼镜、音频 + 摄像头 + AR眼镜的占有率都比较低。
这是为啥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攻关还需要时间。像以Rokid为代表的“音频 + 摄像头 + AR”眼镜,大多还处于“期货”阶段;号称“Ray - Ban Meta平替”的小米AI眼镜发售时间也是一推再推。
二是现在已有的AI眼镜,和绝大多数用户对AI眼镜的理想设想差距还挺大。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AI眼镜和大模型的结合程度,还达不到完全智能化的水平。比如说雷鸟V3的翻译功能是拍照识别过程,得先拍照识图再翻译,不能实现所谓的“同声传译”;主打13国同声传译的StarV air2星纪魅族,在中译俄的时候也需要通过手机APP来显示俄语;甚至在捕捉信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技术层面,怎么把强大的功能浓缩进小巧的眼镜里,实现好看又好用的统一,是各大厂商一直没攻克的难题。因为受限于续航和储存能力,就算你做好了出门戴着AI眼镜看演唱会的准备,持续录制的时间也就20分钟左右。甚至有网友说,戴雷鸟V3出去玩,一整天都在担心电量,心里一直想着“快拍,等会又没电了”。
对手机的高度依赖性,也是AI眼镜的一大核心问题。AI眼镜本质上就是“硬件 + 大模型”,用户通过AI眼镜识别到图像或语音信息后,通过Bluetooth、Wifi等方式传递给手机云端处理,再把处理结果反馈到眼镜上,AI功能的实现得借助手机。
像最常见的接打电话、听歌、翻译、提词、导航这些功能都是这个原理。要是手机不在身边,AI眼镜就不能用这些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了,只能拍拍照片或者录录视频,而且拍摄时间还不能太长。
从需求端来看,AI眼镜的AI功能,现在大多集中在知识问答、翻译、导游、会议记录这些方面,但这些都是低频场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视频博主,需要大量拍摄素材,也不是时刻都准备着上场演讲、汇报或者出门旅游。时间一长,这款被视为“物理外挂”的AI眼镜,最后可能就成了放在角落里吃灰的“神器”。
一场AI眼镜的应用场景争夺战
现在,AI眼镜要解决的重点不是开发新功能,而是做好工业设计。AI眼镜能不能被大家接受,关键还得看用户愿不愿意日常佩戴智能眼镜。所以,AI眼镜的市场空间,至少得等智能眼镜普及了才有讨论的意义。
因此,AI眼镜除了要做好基础硬件研发,还得把精力放在使用场景、用户体验、社交互动这些软性层面。那在不远的将来,眼镜高端AI化之后,会往哪儿发展呢?
一是深耕垂直领域,让功能更专业、更实用。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说,媒介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具体来说,文字和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到了AI智能时代,眼镜说不定能为“人类感官之间相互转化”提供可能。
比如说对残障人士的帮助,听障人士戴上AI眼镜,能通过眼镜识别周围的声音或语言,转化成文字或者盲文显示在屏幕上;视障人士戴上AI眼镜,眼镜的摄像头可以扫描周围环境,再通过眼镜上的音响实时把路况信息告诉他们,就像一只“电子导盲犬”。要是这些都能实现,那就是“科技向善”的意义。
二是与应用场景深度关联,和智能场景互联互通。就拿小米AR眼镜来说,用户希望它能和其他小米设备实现跨设备操作与控制,进行远程操作。
比如说,上班走到小米su7面前,眼镜扫描到汽车,直接就能让车开门并点火启动;下班回家走到家门口,AI眼镜能自动识别场景,打开小米智能门锁和全屋灯光;在家里,戴着眼镜就能通过语音或者手势控制智慧屏播放影片、调节空调温度、控制扫地机器人工作。这种高度智能化和便捷化,就是好多年轻人心目中的赛博世界。
三是提供情绪价值,让陪伴性能更突出。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预计到2027年,AI陪伴市场规模能达到千亿级别,陪伴型AI应用会成为下一个热点。所以,AI眼镜和陪伴型AI应用的结合会是一个新的机会点。
它可以是你的“私人导游”,帮你边游览边介绍历史文化;可以是你的“超强翻译官”,实时翻译和智能分析拍照内容;还可以是你的“智能笔记助手”,帮你提高读书学习效率;也能成为你的“情绪疗愈师”,根据你的心情搭配不同场景的音乐,让你舒缓身心。也就是说,AI眼镜会成为你的专属“贾维斯”。
虽然理想中的赛博乌托邦还没到来,AI眼镜也还面临着很多安全与隐私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厂加入,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财力投入,这个理想世界离我们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