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倒计时,志愿填报焦虑?别怕,AI 来支招!
各位考生和家长们,一年一度的“人生大事”——高考放榜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紧随其后的,就是让人头大的志愿填报。面对海量信息,各种专业、院校看得眼花缭乱,真让人愁白了头。
今年,不少人都开始尝试用 AI 志愿助手来帮忙。听说只要输入分数、省份,AI 就能给你推荐“冲一冲”、“稳一稳”、“保底”的院校。就像材料里提到的,记者模拟广东考生,物理+地理+政治,估分 480,结果 AI 竟然推荐了 178 所学校!选择太多,反而更迷茫了?
问题来了:AI 真的了解高考志愿吗?它到底靠什么来做决定?
最近,记者探访了夸克、商汤、百度等几家公司,深入了解了他们的 AI 高考志愿填报工具。他们都说,今年的 AI 可不一样了,不再是简单的搜索工具,而是能理解、能推理、能反思的“智能顾问”!
AI 志愿助手大升级:从“搜索加强版”到“智能小参谋”
虽然各家的技术路径和产品形态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打造 AI 时代的高考志愿助手。简单来说,AI 的角色不再只是“搜索升级”,而是要成为一个能进行“逻辑内化”的智能体。
百度的“AI 聊志愿智能体”可以和用户进行自然语言交流,根据你的分数、性格、地域偏好等信息,动态生成个性化的推荐方案。夸克也推出了“高考深度搜索”、“高考志愿报告”、“智能选志愿”等功能,感觉一下子高大上了不少。
逻辑推理是这些 AI 模型训练的重点。你想考公务员、想进互联网大厂、还是打算出国留学,志愿方案肯定不一样。夸克的产品经理说,他们需要告诉模型,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生成一份志愿报告,相当于发起了上万次的搜索请求,要对上百所高校、上千个专业进行精准匹配。
商汤科技的贾安亚也表示,AI 参与高考志愿填报的逻辑,类似于经济学或数学模型,核心是根据相关条件找到最优解。他们新上线的任务规划功能可以引导用户明确需求,然后 AI 会输出一组“相对最优选”,并清晰呈现这些选择的优缺点。
说白了,AI 就像一个模拟人脑做选择的“代码程序”。
AI 虽好,可别“全盘托付”!
AI 志愿助手运作的基础是:权威的数据和科学的逻辑。
夸克搜索负责人张帆强调,数据是 AI 生成志愿报告的基础,他们增加了高考知识库的数据建设,整合了来自各招生院校与官方平台的权威数据。而且,AI 模型需要认知填报逻辑,比如应该优先考虑院校还是突出专业。
百度方面也表示,高考志愿填报底层数据必须客观、严谨、全面。因为大模型本身可能会有“幻觉”,而且推理需要联网搜索,所以 AI 非常依赖专业的、权威的、有时效性的内容。
但是!再强大的 AI 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选择。高考志愿填报不是一道标准题,而是价值观、兴趣、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记住,AI 只是一个工具,它能提供信息、分析利弊、拓展视野,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你自己的手里!
科技公司扎堆“非商业化”赛道,图啥?
高考志愿填报这个场景,数据复杂、决策重要、用户参与度高,天然适合 AI 大模型落地验证。
百度表示,他们布局高考服务,不仅因为考生人数多,更重要的是推动信息平权和科技平权。而且,用户对 AI 志愿报考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
夸克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非常典型的信息处理场景”,大模型可以发挥最大价值,提升办事效率、处理复杂的数据关系。虽然这个场景使用频率不高,但是“高价值”。他们将志愿填报产品定位为一项普惠服务,而非商业产品。
商汤科技的贾安亚则认为,高考志愿填报这类复杂任务是检验 AI 能力的“硬仗”。如果 AI 能真正帮到高考生,未来他们也更可能选择继续使用他们的工具。
总而言之,AI 参与高考志愿填报,不仅能为考生带来实际帮助,也能拓宽 AI 可承载任务的边界。这或许是 AI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