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现在离咱普通人越来越近啦!
4月30号,国内首部由AIGC改编的科幻IP短剧《太阳坠落之时》闪亮登场,一下子就在影视圈炸开了锅。仅仅90天,就整出了30集高密度、超硬核的科幻作品,影视行业这是要大步迈进AI时代了啊!
为了把这背后的门道摸个清楚,剧变专门跑去采访了这部剧的导演郑航。
3个月,30集,这速度咋做到的?
《太阳坠落之时》的故事那叫一个带劲:在未来世界,东、西、北三方一起在静止轨道建了个空间站,本来想着能防御太阳风暴,还能给地球提供清洁能源。谁能想到,三名宇航员居然把这空间站的激光能源系统改成了轨道级武器,打着极端环保主义的旗号威胁地球文明。
就光听这个故事框架,都能感觉到这里面的信息量得有多大,实现起来得有多难。
所以当郑航说他们就用了90天,就搞出了一部有50多个角色、200多个场景的30集科幻短剧时,剧变当时就惊了:“这咋可能啊?”
一直以来,影视行业那制作流程就跟一条满是阻碍的流水线似的。选角试戏、做服装、搭场景,每个环节都得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尤其是拍硬核科幻题材,那耗时更是长得离谱。有业内制片人就跟剧变吐槽过:“一部科幻作品从开始筹备到拍完上线,最快也得两三年。”
可郑航他们这次不一样,“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动画、视频,全流程都靠AI协同生成技术,基本摆脱了传统剧组的制作模式”。他们不用像以前那样,先给演员试镜,再设计服装,然后搭实景,而是直接用AI来“角色、服装、造型、场景一体化”设计。
从具体流程来看,《太阳坠落之时》用的AIGC技术主要是“多模态协同生成”。这技术把传统影视工业里那些各自为政的生产环节都整合到一块儿了,让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美术、服装、摄影、演员等岗位,都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链。
郑航解释说:“这些环节都被整合到AI的‘Prompt+LoRA资产库’里了,统一完成设计。”
更牛的是,这部剧还搞了个“角色驱动”的生产模式。
传统拍摄都是按场次来,可AIGC模式下,每个镜头都按角色来划分。不同工作人员能同时给多个角色生成画面素材,镜头产出的并发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郑航说:“单日产量提高了好多倍呢!因为有统一的Prompt和LoRA模型资产库,不同人生成的内容风格几乎一模一样,就算换人了,内容质量也不会下降。”
这种高度并行的生产方式,把传统影视行业的局限全打破了:沟通成本几乎没了,风格统一性靠技术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也更有弹性了。
从喊“Action”到敲“Prompt”,导演工作大变样
在《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团队里,没有演员,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和片场。
导演这活儿,也从现场调度变成了跟AI模型沟通。这可不只是改变了导演的工作方式,整个科幻影视行业的工作架构都变了。
在传统影视制作里,美术指导和摄影指导那可是剧组的两大“顶梁柱”。但在《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流程里,摄影指导这个角色几乎没了。郑航说:“AI生成场景后,团队就不用现场实景拍摄了,改成对AI输出的结果进行深度优化和修图处理。”
这种“提示词”驱动的创作模式,让导演和团队能一边跟AI合作,一边快速迭代。
不过,也有人担心,AI全流程取代传统影视生产方式,会不会让人才被边缘化,甚至颠覆整个产业?郑航直接说:“未来影视制作可能不需要演员或摄像师了,但创作的核心还是人。”
实际上,郑航团队的核心岗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说,现在的AI美术指导在AIGC领域已经是美术指导和摄影指导二合一了,成了贯穿整个创作链路的重要枢纽。还有,可控的AI模型迭代,又催生了一个新岗位——“AI动态师”,这岗位的人既得懂镜头语言和表演,又得精通技术,能提供具体方案。
当剧中的角色都是算法生成的时候,怎么精细控制这些虚拟演员的表情、动作,就成了AI影视制作的关键难题。郑航团队里的AI动态师,就负责调教和优化虚拟角色的细节动作表演。
郑航说:“可控的AI模型让我们从简单的‘让画面动起来’进步到能控制角色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了。AI导演得掌控整体情绪节奏,把握演员的表现,只不过现在演员变成虚拟人物和算法了。”
他还强调:“可控的AI影视创作2.0时代,AI动态师这个岗位应运而生。”
AIGC短剧,内容和商业咋平衡?
科幻,做的是未来的生意。AIGC短剧的“付费线”,就画在人类想象力的边界上。
有观众在抖音评论区说:“3分钟一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结束了,但信息量大得让人晕头转向。”
确实,《太阳坠落之时》原著是中篇科幻小说,讲的是三座巨型空间站从能源设施变成轨道级武器的故事,里面的冲突又集中又激烈。导演郑航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特质,把“硬核科幻”的强冲突和碎片化短剧的叙事逻辑完美融合在一起。
郑航跟剧变解释说:“科幻类内容天生就适合高密度、高冲突的表达,不像家庭伦理或者青春爱情题材,需要大量铺垫,它能在短时间内刺激观众的多重感官。”
比如说,原著里最震撼的“激光轰炸”场景在小说里就出现两次,但郑航直接把它压缩进前九集,用极致的视觉效果在免费观看阶段就赢得口碑,还上了热搜。
不过,爆款归爆款,怎么实现“付费留存”又是个难题。
《太阳坠落之时》上线后很快就冲上抖音热搜榜前十,评论区里全是“科幻爽感爆棚”“三分钟一集根本不够看”这样的好评。当时剧变还以为,这场由AIGC引领的科幻短剧实验,已经打通了“高质量内容+爆款商业模式”的完美闭环。
但郑航一句话就让剧变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说:“科幻的门槛其实挺高的。”
他反思说:“不像传统的付费群体喜欢的都市爽剧,大家看科幻的付费习惯还没养成,得不断用高质量内容去刺激和引导。”虽然AI技术大大压缩了制作成本,但数据转化和预期之间还是有差距。
剧变进一步问他付费情况时,他也没藏着掖着:“我们得靠内容质量慢慢积累口碑,等观众对特定题材形成稳定的付费习惯,才能持续输出。”
团队在内容策划初期就设计了清晰的“免费拉新—付费转化”模型。剧集前期集中投放免费但特别有冲击力的场景和剧情,最大程度吸引平台流量,实现裂变传播,然后在剧情的关键转折点启动付费模式,想把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剧习惯变成商业价值。
这背后的逻辑在短剧市场已经验证过了,但适不适合科幻短剧,还得再看看。
《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0亿元,“碎片化付费”正逐渐成为主流。但目前成功的付费短剧,大多还是爱情、都市、家庭这些日常题材,这些题材在吸引稳定付费用户方面优势明显,纯科幻题材的短剧占比还不到0.3%。
采访快结束时,剧变问郑航怎么看AIGC和传统影视模式的区别,他的回答很有启发性:“AIGC带来的不只是成本降低,更是内容和商业之间更高效的反馈回路——我们能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大胆的想法,还能更快从市场得到反馈。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再造,不只是内容生产方式的改良。”
这么看来,《太阳坠落之时》可不只是一次商业实验,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布局:技术先走一步,内容跟上,最后商业全面爆发。
《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与应用 PDF文件下载地址
详情文件下载请查看文章末尾“附件下载”按钮,点击下载即可获得--科幻短剧《太阳坠落之时》的制作与应用 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