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医:真香还是“坑”?
嘿,最近AI中医火得一塌糊涂!不少投资大佬又开始把目光投向这块“新大陆”。听说,有了AI加持,传统中医简直要“点石成金”了?真是这样吗?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
资本涌入,AI中医“早熟”?
2024年,AI中医领域那是相当热闹。归元堂生物拿了君融健康的上千万天使轮,要搞中医皮肤健康管理AI大模型;吾征智能也完成了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想把“望闻问切”搬到网上。还有中医聪宝、太一科技、快问中医、大数医达、脉景等等,都想靠AI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上分一杯羹。
这不,2025年刚开年,一家叫问止中医的企业就打算在香港上市,目标是成为“中医AI第一股”。
“中医AI第一股”不好当?
这家问止中医,号称“全球首家人工智能中医诊所”,听起来挺唬人。招股书显示,三年营收3.7亿,估值六年涨了近40倍!但仔细一看,问题也不少。研发能力被质疑,公司九成收入居然是靠83名全职中医“辅助”来的。看来,想靠AI中医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没那么容易。
你看,同样想上市的同仁堂医养,背靠“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首次申请就凉凉了。还有“快问中医”、“大数医达”,当年拿了不少投资,现在也没啥动静了。更惨的是AI中医公司“鹰之眼”,直接宣布解散,全体员工解聘!
虽说中医经验容易变成文本数据,给AI发展打基础。但是,AI想真正深入中医诊疗,特别是在“望闻问切”这些传统诊断方法上,好像还差了点意思。
所以,问题来了:AI中医,到底是真变革,还是新一轮的资本泡沫?
风口上的IPO:问止中医的“魔幻”故事
问止中医的创始人,是三个留美高材生。创始人崔祥瑞,斯坦福MBA毕业,之前是VC/PE投资人。他觉得中医是被低估的“价值洼地”,应该“技术化、平台化”。
另外两位创始人林大栋、张南雄,都是在美国学的中医。2019年,他们回国在深圳开了第一家线下中医诊所。问止中医的业务主要分三大块: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中医大脑订阅服务,线上线下一起抓。
虽然中医市场很大,但竞争也激烈,而且中医这行特别讲究“名医效应”,资历越老越吃香。问止中医想用高科技来攻克疑难杂症,野心不小啊!
233次的“人工智能”:问止中医的“中医大脑”
在问止中医的招股书里,“人工智能”这词出现了233次!他们还提出了一个“中医大脑”的概念。简单说,“中医大脑”就像一个有“医学百科全书”的智能专家,能自我训练,是个AI大模型,类似“医学版的DeepSeek”。
通过这个“中医大脑”,医生就能在线上“望闻问切”。患者把症状告诉医生,医生把资料输入平台,平台就能匹配病因,给出初步的诊疗方案。但问题是,人体和疾病太复杂了,变量太多,AI面对的还是疑难杂症,靠谱吗?
问止中医的招股书里,癌重症和疑难杂症的病例不少,复诊率也挺高,但没说治愈情况啊!
不过,在“所有行业都能用AI重做一遍”的诱惑下,AI中医的故事还是挺吸引人的,资本也愿意买单。问止中医成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好几轮融资,发展速度很快,在“AI + 中医”同行里算是领头羊了。
中医最值钱的还是“中医”?
据预测,到2027年,中国中医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能达到1400亿元。问止中医这几年收入也一直在涨,但是亏损也很多。营收主要靠中医医疗服务,线上诊疗占大头。所谓的AI赋能,到底带来多少收益,还真不好说。你看他们的研发费用,和动辄上千万、上亿的AI行业相比,有点寒酸啊!
另外,问止中医有个“精一书院”,吸引了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通过这个平台分享知识,卖在线课程。有了这个“流量池”,问止中医开了不少线下诊所。
他们还想把“中医大脑”卖给其他医疗机构,但是效果好像不太好。所以,问止中医还是靠83名全职中医贡献了近九成收入,三年合计3.73亿元。
问止中医的商业逻辑是:先通过“精一书院”吸引用户,再通过传统中医医疗服务赚钱。如果只是开连锁中医馆,在资本市场肯定没啥吸引力。但是,加上AI概念,想象空间就大了,也就有了“中医AI第一股”的噱头。
故事很性感,但数据不会说谎啊!
传统中医医疗服务里,中医的薪酬是大头。有人说,“中医方向,最值钱的是中医。”问止中医却想靠AI减少对中医的依赖,这就有争议了。
去年6月,还有患者投诉,说在问止中医花了数万元给父亲治病,结果癌症加重了。医疗服务行业最怕医患事故,这可是致命的打击。
AI赋能下的真问题:AI真的能当医生吗?
虽然很多企业都想搞“AI+中医”,但是落地的场景主要还是开方和诊断的智能化。
患者输入症状,AI就能生成问诊记录,代替医生开处方。但是,AI所用的数据从哪里来?中医的临床数据没有统一标准,而且中医药流派很多,诊断方法各不相同。普通人也很难向AI准确描述病情。
如果AI根据错误的信息来诊断,很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湖南省医疗保障局还明确规定,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除了用药安全考虑,也是因为AI处方出了问题,责任不好划分。
而且,专家也说了,AI在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方面还有局限性,无法替代中医的个性化治疗。
所以说,AI只是工具,别指望它包治百病。技术再牛,最终还是要回归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问一句,现实生活中,你敢让AI中医给你瞧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