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现在刷抖音、快手,是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特别“脑洞大开”的视频,像啥“阴曹地府外卖员”“怀孕生子男人鱼”“猫哥捡个田螺姑娘”,这些视频看着前言不搭后语,但却是现在个人创作者用AIGC短剧搞出来的常见类型。
咱先抛开技术不说,就看看这些“创作”,也能明白为啥现在的AI短剧,就算是专业人士下场,也大多是玄幻、科幻甚至尺度挺大的高概念类型。这估计也不是平台一开始就想这样的,但AIGC视频现在就是这么个现状——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满足以前门槛老高的影像表达需求。
壹娱观察在《AI短剧,起风难》这篇文章里就说过,这背后啊,主要是抖音和快手这两大短视频平台在使劲儿推广自家的AI视频工具——可灵和即梦。
快手从一开始就几乎把宝全押在AIGC视频赛道上了,可灵AI那生成能力更新得老快了,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创作者的目光。即梦AI呢,延续了字节“啥都要”的产品理念,靠着抖音生态的流量优势,让AI短剧制作一下子就普及开了。
跟其他大模型厂商的AIGC视频工具还在那儿使劲儿秀技术不一样,这两家早就开始搞商业化了。就拿快手来说,可灵AI的收入都破亿了,成了快手2024财报里最亮眼的一笔。
从几秒钟的特效片段到三分钟的完整故事,从一种风格到各种风格都能整,AI正在重新定义“创作”的边界。可灵和即梦的这场较量,可不只是技术上的比拼,更是两种不同生态思路的碰撞。随着抖音和快手越来越重视AI短剧,这俩的“战事”又有新看点了。
现在就说谁赢谁输,那还太早了,毕竟这赛道老长了,谁都不敢说自己能一直领先。
不同技术路线,谁能先抢到优势?
从技术层面来看,可灵AI和即梦AI已经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子。
可灵AI一心想着能生成更长时间、更真实的视频。它的“可灵系列模型”用了3D时空联合注意力机制,不光能模拟真实世界的物理特性,还能让人物动作看起来更自然。
去年年底更新的可灵AI 1.6版本,在物理规律真实性和角色表现方面又提升了不少,生成的内容都快赶上专业制作的水准了。这也是为什么快手早早地就把可灵AI介绍给专业影视创作者,就想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然后切入到更成熟、更有商业潜力的专业影视制作领域。
即梦AI呢,走了另一条路。它最早推出的PixelDance和Seaweed模型,先专注于特定风格和场景的精准生成,后来又推出了OmniHuman多模态视频生成系统,开始加强图生视频的能力。
现在,这俩的技术差距在用户体验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最直观的就是视频生成时长。
可灵AI的生成能力现在领先呢,通过视频续写功能,能生成长达3分钟的视频内容,这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不过呢,等生成的时间也老长了。
即梦AI目前最多只能生成12秒的视频,要是用“动作模仿”功能的预设模版,最长能生成30秒的视频。
在视频质量方面,可灵AI支持1080P的高清分辨率,画面质感被专业人士夸成“电影级”的。即梦AI虽然在特定领域表现不错,但在人物动作自然度和画面流畅度方面就有点欠缺了。
创作的自由度也决定了现在AI工具到底有多大用。
即梦AI的首尾帧控制功能,能让用户自己定义视频的起点和终点,AI负责把中间的过程填上,这就给创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叙事控制权。
可灵AI提供的定制选项更全面,有创意性、相关性调节、模拟镜头运动控制等等,甚至还能用反向提示词,把不希望在视频里出现的元素排除掉。
就目前来说,对于专业创作者,可灵AI确实是个更好的选择。从快手最新发布的《新世界加载中》AI短剧短片特辑就能看出来,跟以前的作品比,影像质感明显提升了,这也证明了可灵AI能驾驭更多影像风格。
不过呢,对于现在所有的AIGC产品来说,3 - 6个月的技术领先根本不算啥优势。特别是AIGC视频这个赛道,“应用场景少,成本还高”。
可灵虽然现在短期内技术上可能比即梦领先一点,但可别小看了即梦背后的字节跳动,人家的流量、生态规模和产品能力,那优势可大了去了。
要是可灵和即梦的竞争变成一场消耗战,快手现在领先的那点距离可远远不够。
从短剧AI到AI短剧,生态才是关键“后手”
在AI短剧这个赛道,技术就像是一张入场券,生态才是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即梦AI和可灵AI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还得靠各自母公司的生态优势,展开全方位的布局。
快手对可灵AI的推广,从一开始就跟平台创作绑在一块儿了,想通过多层次的商业模式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去年,快手先后推出了扶持创作者的“星芒短剧×可灵大模型”创作者孵化计划,还有激励优质内容的“星有灵犀 - AI短剧创作大赛”。通过和快手星芒短剧合作,可灵AI接入了快手成熟的短剧分发体系和收益分成机制。
字节跳动也给即梦AI构建了一个从创作到分发的完整闭环,核心就是和抖音深度整合,建立“资金 + 流量”的双重激励机制。
就像3月21日即梦AI和抖音联合发布的“AIGC短剧招募计划”,一方面给“AI精品短剧联合出品”提供高达500万元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给“AI达人短剧活动”提供流量和现金奖励。
同时,即梦AI也开始向专业影视创作者抛出橄榄枝,像和上影节一起发起了“AIGC单元”,面向全球的青年创作者征集AI影像短片,给的奖励大多也和抖音流量曝光、即梦积分挂钩。
这些政策降低了创作者的入行门槛和商业风险,还借助抖音庞大的用户基础,为AI短剧提供了天然的分发渠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字节正在用自己创作类产品小队对可灵进行合围。像AI达人计划的最高奖获得者,能拿到即梦AI一年无限积分,还有即梦 + 剪映 + 醒图全矩阵一年会员。
这就相当于从AI制图、AIGC视频、后期视频剪辑全流程都被包在了字节的产品体系里,意味着能力越强的创作者就会和整个即梦生态绑得越紧,就像专业影视创作者往往会被绑定在苹果硬件全家桶一样。
更重要的是,现在字节还没让红果这个短剧平台王牌下场参与分发渠道的流量支持呢。
可以预见的是,字节跳动已经形成了AI短剧“制发放”一条龙的完整闭环,这种生态效应,别说快手了,放眼全球,大概也只有同时拥有一系列先进AI产品和视频平台YouTube的Google能比一比。
不过,技术和生态之外,现在AIGC视频本身的商业化前景却有点让人担心。
现在,可灵和即梦的商业模式都从一开始的完全免费,慢慢变成多层级付费会员制了。这种转变也是AIGC视频成本比文字或图片高太多造成的。
在社交媒体上,好多人都在抱怨可灵收费高,还有二次收费的套路。毕竟现在的AI文生视频生成效果全看运气,就像“抽卡”,一段视频反复“抽卡”是常有的事儿,而每抽一次都对应着token和算力。
快手最新的财报里说可灵AI的收入已经突破一亿了,但要注意,这只是收入,不是利润。CEO程一笑说,可灵AI的商业模式会是“C端订阅 + B端API服务 + 定制化场景解决方案”。
但是,不管是文生视频还是图生视频,开源模型崛起后,价格战肯定避免不了。
就在2月底,阿里开源的通义万相2.1模型在低显存需求下实现了1080P视频生成,还在Vbench评测里超过了Sora和Luma等国际模型。之后,腾讯混元、阶跃星辰和昆仑万维等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开源视频生成大模型。
一旦这股开源浪潮让AI视频生成大模型走上类似DeepSeek掀翻好多闭源LLM大模型的路,市场格局可就彻底变了。
事实上,价格战已经悄悄打响了,生数科技一月发布的Vidu AI 2.0把每秒视频成本降到了4分钱,还提供了夜间免费的错峰生成模式。
随着阿里、腾讯这两家在云计算和算力上更有规模优势的大厂加入AI生成视频开源模型的大潮,持续迭代下去,成本合理还能本地部署的AIGC视频模型也不是没可能。到时候,像可灵、即梦这类闭源平台的订阅制可能就完全没了竞争力。
如果前端制作工具变得“白菜价”甚至免费了,后端内容平台怎么把这些内容最大化变现就成了关键问题。
这恐怕是接下来快手得重点思考的问题。
至于字节跳动,人家有红果这样的超级短剧平台,留的底牌可多了。特别是在真人短剧已经开始大量同质化,观众需要新鲜刺激的情况下。
上个月,红果高调上线了AI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如果AIGC视频技术今年能实现更稳定的效果和更低的成本,那接下来肯定是一波AI短剧的产能爆发期,红果肯定特别乐见这种情况。
就像百模大战还没分出胜负一样,AI短剧领域的竞争肯定也会更加激烈。一方面,可灵和即梦会继续在技术和生态上较劲;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开源模型和小型创新企业也会加入这个赛道。
最后,创作者会有更多创作工具可以选,平台就得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和独特的生态价值来吸引和留住用户。
不管是AI短剧,还是短剧AI,这肯定都是一场万米长跑。可灵和即梦现在才刚冲刺了一百米和五十米,后面还有一场漫长的竞赛等着它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