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争夺战:百川智能遭遇高管离职潮
人工智能(AI)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近日,备受瞩目的“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百川智能,传出多位高管离职的消息,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据报道,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已离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陈炜鹏也正在办理离职手续。两人计划投身AI领域创业,并积极寻求融资。此外,百川智能商业合伙人兼金融事业群总裁邓江也已离职,或将加入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早在2024年12月,百川智能商业化负责人洪涛便已离职。
短短四个月内,三位联合创始人及一位合伙级高管相继离职。有网友评论称,核心团队带着经验自立门户,这到底是“内部孵化”还是“资源分流”?两位联合创始人离职后的创业项目与百川现有业务有所重合,未来将是竞争还是合作?
曾经并肩作战的创业伙伴,如今纷纷选择离开,有人奔赴AI创业浪潮,有人另寻新东家。王小川的百川智能,未来将如何发展?
联创“另起炉灶”:业务“撞车”风险几何?
2023年4月,王小川宣布创建百川智能,致力于研发通用人工智能服务。他表示,希望借助语言AI的突破,构建中国最好的大模型底座,并在搜索、多模态、教育、医疗等领域赋能大众。
王小川透露,百川智能在筹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吸引了多位技术合伙人和领军人物加入,迅速组建了一支精英团队。这些人才来自搜狗、百度、华为、微软、字节、腾讯等知名科技公司。成立不到100天,百川智能便发布了Baichuan-7B、Baichuan-13B两款开源中文大模型,并在多个评测榜单中名列前茅。
凭借精英团队和技术实力,百川智能迅速获得多轮融资。公司成立之初便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又完成了3亿美元的A1轮战略融资和A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目前,百川智能正以200亿元的估值筹备B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多家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百川智能也因此被誉为国内“大模型六小虎”之一。
然而,成立不到两年,曾经蜂拥而至的人才如今正在陆续离开。三位联合创始人相继离职,其中陈炜鹏与洪涛还是王小川在搜狗时期的“旧部”。
焦可主要负责百川智能的互联网业务,拥有丰富的产品和商业化经验。陈炜鹏主要负责大语言模型技术,在搜索引擎和社交推荐领域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
两位联合创始人离职后,双双投身AI创业。焦可已在AI语音方向创业,陈炜鹏则选择AI编程(AICoding)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创业方向与百川智能现有业务存在重合。焦可的AI语音创业,涉及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而百川智能的“百小应”同样具备智能语音交互能力。陈炜鹏的AI编程方向,则与百川智能的底层大模型研发能力有所重叠。
金融ToB业务的负责人邓江也已离职,或将投身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而百川智能的商业化负责人洪涛也已于此前离职。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百川智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名核心人物离职的情况较为罕见,但考虑到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一定程度的人员流动也是正常的。
战略调整下的“被动选择”?
从离职高管的职责来看,他们几乎涉及百川智能的核心运营层面。高管出走的背后,既有个人选择,也与百川智能的战略调整有关。
据报道,百川智能最初依靠四大业务组运转:产研、通用、B端、医疗。自成立以来,公司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模型研发及金融、教育行业的B端落地,到试水C端产品和多模态模型,再到重点发力医疗,最终全面裁撤B端业务,专注医疗方向。
业务重心的不断变化,使得部分高管的岗位价值被削弱。百川智能ToB团队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随着公司战略调整,B端业务的重要性被削弱,最终被裁撤,导致负责人邓江离职。
此外,百川智能在基础模型训练上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公司停止预训练新的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转而将精力放在医疗垂类大模型上。这一决策也引发了内部人士的分歧,最终导致技术负责人陈炜鹏离职。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陈炜鹏可能认为持续投入基础模型研发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而王小川可能出于成本控制、更快实现商业化或其他考虑,决定将资源集中在医疗垂类。
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则认为,百川在超大通用模型训练上及时止损,转而进入垂类方向研究,未必是一个错误选择。
尽管经历了人事动荡,百川智能仍坚持在医疗AI赛道上大举推进。王小川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百川的AI儿科医生将在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岗。
高管离职:对百川智能影响几何?
百川智能的三位联合创始人相继离职,给公司带来的震动逐渐显现。
从技术角度来看,陈炜鹏的离职可能会对公司的技术研发业务产生影响。招聘新负责人需要时间,新负责人也需要适应公司业务和技术架构。短期内,技术研发的进度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停滞。长期来看,虽然新负责人有可能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和创新能力,但如果与现有团队磨合不佳,可能会引发内部矛盾,从而影响研发的稳定性和效率。
更重要的是,两位联合创始人的离职并非简单的职业跳槽,而是选择直接进入AI创业赛道。宋清辉指出,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百川智能不仅面临人才流失,还要面对来自同一市场的直接竞争。
与此同时,百川智能所处的赛道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2024-2032年,AI医疗市场预计年增长43%,规模有望达3.58万亿元。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抢占市场。
互联网巨头百度、商汤、华为等企业纷纷推出医疗大模型,强势入局医疗大模型临床落地。对于百川智能来说,在医疗领域有不少重量级对手,未来的市场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
商业世界风云变幻,百川智能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