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发展新阶段:从感知、生成到物理AI
英伟达AI盛会GTC 2025上,黄仁勋再次强调了其对AI发展阶段的预测:AI经历了感知AI、生成式AI阶段后,现在进入了代理AI阶段,未来将是物理AI时代。他认为,下一波AI浪潮的核心在于理解物理定律,让AI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从而更好地产生影像、视讯和3D图形等,并理解物理现象。
专家将物理AI定义为能够执行与智慧生物体相关任务的实体系统,实现机体、控制、形态动作执行和感知的协同进化。这与当前热门的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概念内涵相同。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具身智能结合了AI、机器人技术和感知交互能力,使机器能够在物理世界中自主学习、适应和行动。
“物理 AI”或“具身智能”代表了AI产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将成为大国之间人工智能博弈的焦点。“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望推动我国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抢抓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键期,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中国:具身智能时代的领跑者?
在具身智能领域,具备优势的国家需要在计算能力、算法研发、机器人技术、数据资源、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占据先机。而从这些维度来看,中国极有可能在具身智能/物理AI时代一枝独秀。
海量数据:智能体的最佳养料
黄仁勋认为,AI发展面临三大核心问题:数据、无人类参与的训练以及规模定律。解决数据问题是首要任务。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的学习能力,而中国的数据规模全球领先。
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智能设备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物联网设备的数量不断增长,未来产生的数据量可能超过互联网,为智能体训练持续输入新的“养料”。
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73 ZB。智能摄像头、智能汽车等终端产生的数据尤为惊人。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就可能收集10TB的数据。中国在智能汽车等领域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产量,这意味着中国能产生更多相关数据。
物联网数据是物理实体产生的数据,具有客观性,包括标签、传感器感知的设备静态数据,以及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时间序列动态数据。这些数据使具身智能体能够更深入地学习各行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各个细分场景。
中国还是一个物联网应用场景极其丰富的国家,制造业、医疗、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层出不穷。这种优势使得中国能够通过实际应用中的数据反馈优化算法,形成技术迭代闭环。
产业链完整:机器人硬件生态全球领先
具身智能需要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件载体,将AI赋予物理实体,使其能在现实世界执行指令。
中国是全球机器人制造中心,具备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均有竞争力。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中国是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全球最大市场,拥有庞大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2023年中国共安装276288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
虽然中国在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方面仍与日本、德国存在差距,但供应链国产化率在显著提升。国内部分厂商自主研发了控制系统。
中国的成本优势也不可忽视。SemiAnalysis指出,在美国生产一个同规格的机械臂,制造成本将达到中国制造的2.2倍。即便贴有”美国制造”标签的零部件,很多依然高度依赖中国制造的材料和部件。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中国呈现后来居上之势,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创新型企业突破性成果不断。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亚洲公司占据73%,其中中国公司占56%。过去5年中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中国以5688项远超美国和日本,雄踞第一宝座。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销量达150万台;到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总量达到5900万台。
AI与大模型发展迅猛
具身智能离不开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在算力、大模型、计算机视觉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位居世界前列。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云服务商搭建了全球化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便捷的计算资源与服务。中国AI研发能力已居世界前列,AI领域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二。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通义千问”、华为“盘古”等大模型正在向多模态、具身智能方向演进。
复旦大学教授肖仰华认为,中国AI大模型行业紧跟国际步伐,已跻身国际第一阵营。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在低成本训练和长思维推理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仍需不断追赶,因为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额远超中国。
巨大市场需求
中国对具身智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将反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落地。养老、自动驾驶、智慧安防、制造业自动化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机器人的需求巨大。具身智能机器人可在生活照护、健康监测、情感陪伴和康复训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助行机器人、智能喂食机器人、智能社交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
结语
政府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核心方向,并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新业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中国的领先优势不仅源于单一领域的突破,更是政策、产业链、技术、人才和市场协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商业化场景深化,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的跨越,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向物理世界延伸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