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智能体:新一轮AI淘金热?
3月6日,通用Agent产品Manus发布,短短一周内,申请等候名单便突破200万,内测邀请码甚至被炒至天价,足见市场对其的狂热追捧。
智能体并非横空出世的概念。与侧重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大模型不同,智能体更像是具备感知、学习、推理和行动能力的智能产品,可以在学习、工作等多种场景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智能体不仅能提供PPT设计思路,还能直接生成一份完整的PPT文档。在人工智能的宏伟蓝图中,智能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实现复杂智能任务的核心载体。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AI界对智能体的研发和讨论从未停止。
OpenAI近期发布了一系列新工具,旨在简化AI智能体的开发流程,增强其技能与功能,降低参与门槛。OpenAI产品负责人Kevin Weil甚至预言,“2025年将是AI智能体的元年”。
西湖大学AGI实验室张驰团队推出的AppAgentX,则具备自我进化能力,能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优化自身行为模式,在多个GUI交互任务上实现效率提升。
Manus的爆火无疑将智能体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么,智能体应用的商业前景究竟如何?它能否成功孵化出杀手级应用产品?
AI Agent智能体变现:先行者的机遇与挑战
Manus的出现让许多开发者看到了智能体的商业潜力。有开发者甚至将其视为“AI时代的App、小程序,是新一代的淘金地”。
其中,客服智能体是最常见且最容易落地的应用,可以理解为升级版的客服机器人。在小红书上,已有商家直接向开发者询价定制客服智能体,评论区内涌现出众多报价者,价格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一些开发者也分享了通过智能体应用盈利的案例。例如,有人表示7天赚取数千元,还有人接到十几个定制订单,收入超过5万元。
定制智能体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企业或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专属的智能体。电商企业可以定制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推荐商品的智能体,教育机构则可以定制提供个性化辅导方案的智能体。
智能体的变现模式主要有三种:订阅制服务(针对C端消费级智能体)、企业定制化智能体(项目制收费)以及广告变现。此外,智能体插件与工具销售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变现方式。
智能体开发者小李表示,通过零代码、低代码开发框架和丰富的插件生态,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智能体。他开发了一款解决情感问题的智能体,通过“付费咨询”关键词实现了盈利。上线首月,收益便超过1万元。
另一位开发者Rich则开发了一款法律咨询智能体,通过线索转化分成模式实现盈利。三个月内,该智能体转化了500条线索,为律所带来收益,自身也赚取了数万元。
智能体乱象:低门槛下的同质化竞争
尽管Manus推动了智能体概念的普及,但其生存空间仍然面临挑战,因为竞品很快涌现。
在Manus上线后不久,开源平台CAMEL-AI团队和DeepWisdom的MetaGPT团队便迅速复刻出了类似产品,揭示了行业同质化竞争的现状。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智能体的核心技术并未突破现有框架,更多是对现有大模型和工具链的整合,缺乏技术壁垒,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智能体的开发门槛也相对较低。北京一位五年级小学生通过扣子开发平台,开发出了一个青蛙外教智能体,表明即使是零编程经验的初学者也能参与智能体开发。然而,精品的智能体是少数,大部分智能体功能简单、交互体验不足,缺乏深度技术创新和专业知识沉淀。
土豆曾开发一款读书类智能体,但在解读《2001太空漫游》等深刻主题时,只能罗列表面事件,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导致用户体验不佳。此外,该智能体在用户留存方面也面临挑战。
即使部分人依靠智能体实现了盈利,但这些智能体往往功能简单、可替代性高,难以实现长期盈利。
小李也表示,其情感咨询智能体产品竞争力下降,用户流失到其他开发者的产品。
智能体困境:平台附庸与爆款难觅
Manus的成功证明,技术平权+工程化创新可以打开市场缺口,但这些能赚取小额收入的智能体应用,距离杀手级应用仍有距离。
无论从用户量还是市场规模来看,智能体暂时无法形成爆款。在扣子的智能体商店中,大部分智能体的使用人数仅为数千,少数智能体达到百万级别,而千万级别的应用尚未出现。
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的数据显示,2024年AI智能体市场规模为368亿元,而2022年国内社交App市场规模已达4134亿元。
快手产品经理认为,杀手级应用需要拥有海量用户、改变用户习惯、创造可观商业价值,而智能体应用在这些方面仍有不足。
另一个现实是,目前行业更接近技术爆发阶段,而非应用爆发阶段。智能体在复杂现实环境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性能和稳定性有待提升。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方面,智能体在语义模糊和光线变化等情况下表现不佳。
有海外用户测试Manus时发现,其在执行多步骤操作任务时需要人工干预。研究显示,当前智能体对上下文的理解准确率不足70%。这些技术瓶颈限制了智能体应用的大规模推广。
在用户体验方面,智能体应用的交互方式不够自然流畅,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感到生硬和不便捷。例如,有网友测试Manus在生成旅行攻略时频繁报错,处理医学报告时则因服务器崩溃失败。
核心问题在于,智能体平台既是开发平台,也是应用商店。大部分智能体需要依附平台生存,难以像App一样独立发展,只能成为垂类领域的特定工具,无法获得进一步发展。
智能体行业发展至今,尚未出现真正能够比肩那些营收过亿、用户过亿的拳头应用。
一位小红书博主直言,目前所有智能体的创业都没有意义,因为它们只是整个生态和社区的副产品。真正有长期价值的是基础大模型、推理模型以及开源和开发者社区,智能体终究难逃平台“附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