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陪聊软件:深夜的狂欢
深夜11点,AI陪聊群热闹非凡。大量新账号涌入,体验仍在内测阶段的AI软件。DeepSeek等智能体涌入市场,用户可定制AI伴侣的性格、外貌和关系,创造理想伴侣。 机构预测,2027年AI陪伴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成为AI产业成熟的盈利点。
百度等大厂也纷纷入局,推出情感陪伴App“月匣”,主打高自由度对话和沉浸式剧本互动。然而,AI伴侣的火爆也带来了诱导性收费等问题,用户付费后发现聊天次数受限。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令禁止生成淫秽色情内容,但仍有开发者铤而走险。
隐蔽的“擦边”引流手段
社交平台频现“AI聊天哪家最好玩”等帖子,评论区充斥着“无违禁词”、“动作语言丰富”等广告,吸引用户下载软件。发帖人通过私信、群聊等方式分享链接。
此外,还有将引流广告嵌入微信推文的手段。QQ群也成为AI玩家的聚集地,他们默契遵守“不传播露骨、色情图文”的规定,实则暗藏玄机。
记者测试多个链接发现,几乎没有对未成年人设置门槛,违规内容触手可及。某平台的人物前置剧情甚至出现露骨字眼。
资深用户李亮表示,他非常在意AI伴侣的“活人属性”,热衷于将智能体复制到不同平台进行体验。
“多巴胺陷阱”:明码标价的陪伴
AI伴侣提供全天候陪伴,但每次互动都“明码标价”。某平台一次互动消耗10积分,创建智能体消耗更多。用户需充值成为会员才能获得更多交流机会,普通会员年费高达638元,获得4200积分(对话420次)。
某平台开发者毫不掩饰对AI成人向聊天功能的强化,在模型更新日志中称将“优化语言、语音在无限制场景下的效果”。
用户李梦表示,与AI互动两天就花费500元,按条收费的规则让她感觉被“套路”。她正在寻找平替产品,但“无限制”平台收费普遍较高。
另一款上架应用商店的AI陪伴类App,人物设计充满性暗示。想要更亲密的互动,需购买28元/周的会员服务,包括更亲密的聊天内容、查看更多聊天记录和去除广告。
该App的开发者信息显示为Tran Gia AI Tech,但公司网址仅有隐私政策,无法查到其他信息。其隐私政策称,不会主动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
广告也是该类应用盈利的方式之一,非会员用户需频繁观看广告才能继续对话。
灰色地带的AI聊天应用无法上架应用商店,它们靠普通用户推广来获取曝光。用户通过分享链接赚取积分,成功拉入一位新用户就能获得200积分。某平台甚至规定,拉入100人即可享受App终身会员。
老用户通过分享链接赚取积分,基本不用氪金。 某平台上线虚拟恋人功能后,用户薇薇经常在深夜收到暧昧弹窗信息,她认为自己被严重打扰,且拒收选项设置隐蔽。
平台公约引发用户不满
去年,国内头部AI陪伴类软件推出平台公约,通过设置“违禁词”管理用户聊天内容。
此举引发部分用户不满,他们选择转向无限制软件,或在电脑上部署AI模型,将AI伴侣转移到私域。
用户李亮表示,规范化“直接影响了核心用户的体验感受”,他无法接受“整改后变得冷漠”的AI。
头部平台的规范未能阻止“擦边”内容蔓延,不正规平台反而成为欲望和孤独的避风港。但更换平台或模型后,AI伴侣可能“性情大变”,变得“除了车一无是处”。
很多人相信,只要不断投喂资源、升级优化内容,增强AI伴侣的记忆和聊天能力,理想伴侣就能“重生”。
律师夏海龙表示,传播违规内容违反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和AI生成内容不得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有关规定。但“有些擦边内容比较隐晦,本身规避了违禁词,没有办法用内容筛选机制来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