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赛道:宇树科技与王兴兴的崛起
2025年,大模型之外,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人形机器人赛道。宇树科技及其90后创始人王兴兴,无疑是这一领域的耀眼明星。
从2017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角落,到如今民营企业座谈会最年轻的企业家代表,王兴兴仅用了8年时间。宇树科技的成功引发了科技圈的集体反思:投资人为何错过?创业者该如何选择技术路径?城市又该如何抓住“具身智能第一城”的机会?
宇树科技不仅频频亮相春晚、李佳琦直播间,其产品在二手租赁市场也异常火爆,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在哪里?宇树科技的商业化之路是怎样的?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本文整理了宇树科技近五年的近百笔中标订单。这些B端订单或许更能体现宇树科技的商业化能力,以及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落地现状。
高校:宇树科技订单的主力军
王兴兴曾表示,宇树科技的B端客户十分广泛,包括各类公司、科研机构和AI公司。
本文统计了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期间,宇树科技的百余笔中标项目,覆盖高校、传媒、能源、医疗、消防、教育等多个领域,采购方包括高校、央国企和政府单位。
其中,科研类高校是宇树科技的“订单主力”,近30所高校曾采购宇树科技的产品,高校实验室也成为宇树科技产品的“最先试炼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历史悠久的院校外,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与宇树科技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中山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工智能强校,采购了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四足机器人等产品。
浙江理工大学是王兴兴的母校。其班主任金玉珍老师评价王兴兴“平时话不多,成绩不算特别拔尖,但专业课非常好,动手能力超强”。
高校成为宇树科技机器人的主要买家并不令人意外。
一方面,机器人产业的研究早期就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另一方面,高校开设机器人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试错环境,宇树科技可以通过与高校实验室合作,快速迭代产品。
例如,宇树科技G1机器人就基于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最新成果不断进化。
上海AI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发布的BeamDojo强化学习框架,能使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上实现敏捷且稳健的移动,让宇树科技G1可以克服更多危险地形。
尽管高校是订单主力,但大多数订单金额都在10万-50万左右,百万级的大单并不多。
采购金额在50万上下的主要采购方为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其中同济大学的采购金额最高。
在同济大学和宇树科技的最新一笔采购中,采购金额超825万,包括10台宇树H1-2通用人形机器人和高精度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价值125.66万元的零配件。
浙江、大湾区:宇树科技的“偏爱”之地
宇树科技“南下深圳”的消息引发关注。
为何宇树科技诞生于杭州,又落户深圳?
宇树科技的订单城市分布已经说明了一切。按采购方所属地区看,订单占比前五的地区/省份分别为浙江、深圳、北京、广东和上海。
总体来看,浙江、粤港澳大湾区是宇树科技的“偏爱”之地。
两大经济重镇与宇树科技的合作不仅限于高校,还率先在工业、能源、教育、消防等产业中进行尝试。
例如,在广东广州,广州新致力能源科技公司采购宇树科技的产品,用于开展基于大负载四足机器人变电站巡操的一体化技术开发。
在浙江,根据相关文件,浙江部分消防救援支队开始打造消防侦查机器人,利用智能四足机器人(机器狗)模拟森林烟火预警,携带水枪的机器狗参与森林灭火等场景应用。
浙江、深圳和广东为何能与明星公司深度“绑定”?这与战略眼光和产业禀赋密切相关。
以深圳为例。
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全球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有7家企业上榜,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圳形成了“龙头整机-软件算法-核心零部件”的企业集聚分布,同时珠三角过去的软硬件生态链也能复用至具身智能领域。
开放的生态和产业协同是浙江、大湾区和宇树科技双向奔赴的原因。
宇树科技商业化加速:价格与成本控制
宇树科技的“出圈”和近期的C端动作表明,该公司正在加速商业化落地,这与其近五年订单项目数量一路走高的趋势相符。
通过分析招标合同和订单,不难发现价格是宇树科技加速商业化的关键,而这背后是一整套的“成本控制”逻辑和定义产品的能力。
西湖大学在采购公告中指出,国外主流可与机械臂适配协同使用的仿生足式机器人,如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Spot四足机器人、ATLAS双足机器人等,价格都十分昂贵,远超项目预算。
宇树科技Unitree G1标准版定价仅为9.9万,EDU版支持二次开发(如NVIDIA Jetson Orin模组),相较于同行50万元左右的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
这得益于宇树科技的“成本大法”——王兴兴曾表示:“成本一直是我们做所有东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赚钱。”
宇树科技产品迭代 图源:网络
宇树科技的省钱之道在于简化工业设计思维和转换技术路线。
宇树科技避开了波士顿动力采用的高成本液压驱动技术路线,在XDog的研发上采取了高性能纯电驱动技术,通过自研大量关键零部件,将四足机器人技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研发,有效控制了成本,同时还可以继续向客户售卖电机、激光雷达等自研产品。
王兴兴认为,降本的关键在于“自己对整个生产链路、生产工艺,包括整个设计,要足够理解”。他对供应链和技术的理解也让他被媒体视作小“雷军+王传福”。
尽管不少人将2025年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和商业化元年,但距离机器人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合力。
摩根士丹利指出,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虽进步明显,但多任务处理和通用性能力仍需长期技术积累。王兴兴也深知这一点,他曾表示“大家对机器人最关注点的还是智能化”。
宇树科技能否以过往优势,率先开启机器人乐观主义的大门?2025年,它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注:文中所有中标订单源自公开资料和知了标讯,统计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5年3月17日,如有纰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