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Manus:一夜爆红的Manus开源复刻版
一夜之间,Manus成为了热门话题,而现在,一个开源复刻版——OpenManus也横空出世!
仅用5个人和3个小时,一个完全免费、无需排队等待的OpenManus就诞生了。
复刻程度如何?我们直接对比Manus官方和OpenManus团队提供的演示。
这是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Manus官方演示:
而OpenManus团队三小时的复刻成果如下:
效果如何,大家自行判断。
欢迎动手能力强的小伙伴体验后留言分享。
从OpenManus反推Manus的实现路径
通过深入研究OpenManus,我们可以推断出Manus可能的实现路径。
(Manus具体使用的模型、Agent框架等细节尚未公开)
OpenManus的核心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模块化Agent系统;
2. 实时反馈机制;
3. 强大的工具链;
核心设计是模块化Agent系统。开发者可以自由组合功能模块,创建定制的AI助手。
在OpenManus中,不同Agent协同完成需求理解、规划和行动等任务。
例如,Manus主代理负责理解用户需求并分配任务;PlanningAgent负责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可执行步骤;ToolCallAgent则负责管理各类工具的使用。
这套系统基于MetaGPT(多智能体框架)实现,开发者可以集成多个合适的大语言模型。
此外,OpenManus的另一个关键特点是思维过程公开透明。
拿到任务后,OpenManus如何思考、规划和执行,都会实时反馈。
这为人类在适当时候进行干预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
Agent对工具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OpenManus配备了一系列“外援”来完成复杂任务:
* 浏览器自动化:模拟人类操作,自动分析网络信息并交互;
* 代码执行器:实时生成和执行代码;
* 文件处理:自动生成和管理文档;
各类工具需要协同设计,而非独立存在。
因此,多智能体系统的架构通常为:底层由大语言模型构成,中间层通过多智能体协作拆解任务,执行层调用API接口完成操作。
OpenManus结合了computer-use、基本Agents以及规划能力。
OpenManus的实现得益于Anthropic的computer-use和YC投资的browser-use,分别用于操作电脑和浏览器,这正是Manus的关键特征。
5人团队,3小时完成复刻
OpenManus团队仅用1小时完成核心系统,总共耗时3小时。
核心作者梁新兵表示,OpenManus的快速上线得益于MetaGPT的技术积累。
(MetaGPT是一个多智能体框架,将不同角色分配给GPT模型,形成协作“软件公司”。)
我们只是将浏览器工具链与之前的代码和Agent工具包结合。
研发成员均来自MetaGPT团队。
“开源版Devin”——数据解释器(Data Interpreter)也出自MetaGPT团队。
OpenManus核心作者梁新兵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期间参与了Data Interpreter项目。
另一位核心作者向劲宇本科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
他与队友使用GPT-4和Claude 3组成多智能体方案,分饰多个角色、相互验证,获得了阿里巴巴数学竞赛AI赛道全球第二名。
在MetaGPT社区,向劲宇还让智能体在“我的世界”中成功采集到钻石。
他还曾让智能体假扮知乎大V,回答了100多个问题,获得3万多次阅读和赞同,直至主动停止才未被识破。
张佳钇,去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现为港科大(广州)博士生,其智能体框架AFlow被ICLR 2025接收,向劲宇为共同一作。
于兆洋是张佳钇在人大的同学;洪思睿是MetaGPT和Data Interpreter论文的共同一作,DeepWisdom高级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硕士,本科毕业于暨南大学。
AFlow的作者也包括于兆洋和洪思睿。
张佳钇和向劲宇作为共同一作,与其他三人共同开发了SPO项目,该项目能够让提示词自我进化,简化提示词工程。
五位作者中,除洪思睿外,其余四位都毕业不久,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加入了DeepWisdom。
重新审视Manus的“套壳风波”
OpenManus的出现为Manus的“套壳风波”提供了新的视角。
Manus被质疑“套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团队曾推出另一款集成各类大语言模型的插件Monica,而Monica也曾陷入套壳争议。
因此人们容易对该团队的产品产生类似联想。
二是产品被怀疑是套壳缝合而成,导致人们认为Manus技术含量不高。
OpenManus的复现路径表明,许多模块都基于现有开源项目实现。
实现不同模块的统筹和调度,形成新的功能,并非易事。
开源社区的意义在于让开发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各大模型厂商提供API的目的也是让开发者开发新的应用。
正如Perplexity创始人所说,“OpenAI就是英伟达套壳,英伟达就是台积电套壳,台积电就是沙子套壳……”。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套壳”,而在于能否产生实质性的生产力提升。
根据我们之前的测试,Manus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提升产品能力比纠结套壳更为重要。
您对Manus的看法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Manus的替代AI Agent--OpenManus工具地址:【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