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爱好者甘总的AI破防之旅
我的朋友甘总,一位资深的明史爱好者,运营着一个历史公众号。 近期,他专注于撰写明末清初降将的故事。自从春节期间Deepseek走红后,甘总开始尝试利用AI提高写作效率。
结果令人震惊。 在我的印象中,甘总一直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但Deepseek成功地让他“破防”了。前几天,他让AI编写明末将领刘兴祚的故事。 尽管这是一个冷门的历史人物,Deepseek却毫不犹豫地输出了大量内容,并贴心地附上了文献来源。
然而,甘总发现:Deepseek提供的内容与史实严重不符。
历史上,刘兴祚于1630年去世。但在Deepseek的笔下,降将刘兴祚竟然“复活”,并在1632年创作了充满忠义气节的诗歌。
正文如此,参考文献自然也靠不住。 经过核实,Deepseek提供的参考文献均为捏造。
专业术语称AI生成的这种“看上去真实,实则虚假”的内容为“幻觉”。
在早期研究阶段,AI的“幻觉”被视为积极的信号,因为它表明AI学会了“像人一样说话”,甚至可以提供新的视角。但在AI大规模应用的今天,“幻觉”带来的问题变得严峻。
甘总只是无数“幻觉受害者”中程度较轻的一例。现实中,甚至有人拿着AI开的药方去医院抓药。 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被AI欺骗,最多在评论区被读者指出错误。但盲信AI药方的人,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过去,老实人只会被坏人欺骗, 如今连计算机也可能欺骗我们。
比服用AI药方更可怕的,是盲信AI的老板。毕竟,吃了AI药方最多是自己住院,而完全依赖AI管理公司,员工可能会面临失业。
遗憾的是,这样的老板似乎越来越多。
归根结底,这轮AI浪潮发展和传播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难以跟上AI的节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诞生于2022年底,短短两年多时间,中国生成式AI用户突破2.5亿。相比之下,互联网进入中国是在1994年,直到2008年,网民规模才突破3亿。
互联网如此缓慢的渗透速度尚且带来了大量的产业和社会问题,更何况渗透速度远超互联网的AI? AI不仅仅是生成式AI,还包括智能驾驶、机器人等领域。想想那些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在高速公路上呼呼大睡的人,那些用AI换脸制作非法内容的人吧。
过去,人们沉迷于短视频中的低俗内容;未来,可能沉迷于AI生成的美女和离奇故事。 当长辈指着AI生成的文章告诉你一些事情时,当老板拿着AI生成的工作计划指导你工作时,你又会作何感想呢?
现在是时候认真思考如何在这个被AI改造的世界中生活了。
自从知道了Deepseek,老板就“疯”了
最早意识到AI冲击的是打工人,因为老板和领导开始关注AI。 不,不仅仅是“关注”,许多老板对AI的推崇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
Deepseek在春节期间爆火,年后复工,许多人就接到了老板或领导的通知:“认真研究如何用Deepseek提高工作效率。”
一位VC行业的老哥讲述了他的遭遇:老板看了几个关于AI的视频后,要求他们使用Deepseek,甚至要求用Deepseek重写以前的文章和报告,并进行测试。
这下,老哥可遭了殃。 Deepseek的胡编乱造能力开始在文章中加入大量看不懂的物理术语,如“资产暗物质裂变引擎”、“电池包如同落入车身陷阱的囚徒”……看上去很厉害,其实毫无意义。
老哥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打工人都抱怨:老板对AI产生了谜之崇拜,凡事都要问能否用AI完成。
一位网友表示:“我们老板也一直说要用AI工作,客服性质的回复希望全部用AI代替,文案内容也要AI输出,叫我们自己想办法找AI软件用,还把这个列为今年工作重心,就是要一切AI化。”
还有网友表示:“老板天天让我们学AI,每天开会内容就是某某公司又开除了多少人,某某市政府又引用了AI系统,淘汰了客服。以后我们市场部就不存在了,再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一边鞭策,有没有可行的实操方法,感觉这样下去很内耗。”
更有网友表示:自己在一个初创品牌工作,老板试图用AI搞定所有文案/视频/直播/宣传/营销,然后达成年销售额一千万的目标。
有趣的是,在该评论下,另一位网友表示:“我们老板也是,花几万学习回来觉得自己已经会做视频,再加上AI赋能,今年目标一千万。”
老板们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 特别是这几年,“降本增效”是老板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
恰好在这个阶段,AI技术迎来了大爆发,特别是Deepseek的走红让许多之前不关注科技产业的人了解到了AI的神奇。
AI能提高多少效率不知道,但当发现同行都在用AI时,就会感到焦虑,因为别人提高了就相当于自己降低了——这和中产家庭看待补习班的心态是一样的。
“不管有没有用,先安排上再说。”
因此,在许多老板眼中,AI似乎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无需高投入,只需下载一个客户端app,就能大幅提高公司效率。
某种意义上,AI已经成为无数中小企业老板的救命稻草。
老板们的AI素养,真的足够吗?
老板们焦虑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另一回事。
理论上,在当前技术条件下,AI确实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老板的需求,提供一个可以部分“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本地部署还是构建专属知识库,这些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完成AI升级改造。
但请永远记住一句话: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在理想世界,企业的AI升级是老板一声令下,技术部门购买几十张4090显卡,立刻完成本地化部署,同时还搭建了针对公司实际业务的知识库,打造了适合不同部门的工作流。 从此以后,打工人只需调教AI,即可生成真实可靠的数据或报告来完成日常工作。
但在现实中,事情往往以一种非常抽象但真实的方式展开。
购买4090的预算是不会批准的,想都别想,不让你自己垫钱购买4090然后走报销程序就不错了。 作为一个成熟的打工人,你需要自己上网寻找各种AI工具、注册各种会员、想办法学会这些工具,然后提高整个公司的生产效率。
老黄牛看了都想流泪,至少人家作为牲畜,不需要研究如何让全农场的老黄牛更快地干活。
这并不是说老板或领导故意利用AI的名义来PUA员工,而是因为老板眼中的AI和打工人眼中的AI完全不同。
还是之前说的那句话:AI这轮技术浪潮来得太快,以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已经跟不上技术进步——毕竟,Deepseek从走红到现在还不到一个季度,你又能指望老板对它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呢? 老板们现在已经知道AI是个好东西,知道AI能力很强。 但老板们并不清楚AI的能力边界,不知道AI究竟是什么原理,适合做什么。
实际上,能自己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大模型app,并且真的玩了几次的老板,就已经算得上“严谨踏实”了。 更多老板只是在短视频里看别人使用,甚至有不少老板自己基本没有使用过任何AI大模型产品,但他的手下却有一个投资AI的团队。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老板们总是对AI兴趣盎然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了AI最光鲜亮丽的一面。
在老板眼中,AI当然十足可爱,因为老板们不需要用AI处理每一件细节且琐碎的工作——看到短视频里AI的各种神奇之处,再看看自己随便的几个提问,Deepseek就可以给出长篇大论、辞藻华丽、条理清楚的回答,自然就觉得AI在自己的公司里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但打工人眼中的AI则完全不同,在打工人的眼中,AI往往是这样的:
老板让我用AI画图,还要生成的图片画风保持一致,但AI画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可控,背景里的文字经常是乱码,根本无法实际交付——最后,还是得我自己上手P图。
老板让我用AI写文案,但是AI生成的文案根本没法看。 且不说Deepseek特有的那种“用力过猛”,光是虚构事实、虚构参考文献的各种幻觉就已经让人崩溃了——最后,还是得我上手查证核实。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上海当律师,她们律所最近也在试着用AI提高工作效率,但现实是:用AI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确实是一把好手,自己只需要最后检查一下就可以用了。 但如果让AI自己写点什么东西,它就要开始作妖了,不仅会编造各种不存在的案例,甚至还会编造法条。
甚至,在现实中,有的领导为了应付他的领导对AI的重视,硬是强迫手下的员工加班,靠人工堆出来一个好东西,然后“指鹿为马”说是AI做的——试图用这种“人工”的人工智能给更上层的领导“献宝”。
真的想建议各位老板们一句:咱们还是多点耐心再等等吧,现在AI变化太快了,后面一次性学完算拉倒,也许前面的就不用学了。 您老不用焦虑,兄弟们也能少折腾折腾。
结尾:用了AI之后,比以前更累了
短期来看,对于打工人而言,AI的快速渗透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倒不是因为会被AI抢了饭碗,而是AI让自己变得更忙更累了。
在没有AI的时代,工作是有固定节奏的——一个任务交给你,三天之内完成,如果能力强,那么可以选择先摸两天鱼,然后第三天把事情给做了。 如果能力比较弱,那就老老实实三天搞完。
但在AI时代,一切似乎都被按下了加速键。 在老板的眼里,AI是可以极大提高效率的;但在打工人的眼里,AI的效能其实有限——当老板们也知道了AI的强大功能,或许事情就变成了“一个任务交给你,当天就要完成”。
原本以为AI的到来会让我们轻松一些,现在看来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了——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AI对工作效率的提高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一星期的工作可以在一天完成,剩下四天躺平休息”,而是“既然一星期的工作可以在一天完成,那剩下四天就给你布置一个月的任务。”
AI毫无疑问是个好技术,确实能够带来效率的提高。 但AI再怎么强大,也终究无法解决人的认知问题,更无法解决类似“献宝”这样的人性之恶。
如来佛祖都只能度化有缘人,你还能指望AI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