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意新星:Flora横空出世
据TechCrunch报道,由华人创始人Weber Wong主导研发的AI创意工具Flora,于3月1日正式面世。在AI图像和视频领域格局渐趋稳定的当下,Flora的出现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尤其创始人还是华人,更令人惊喜。
根据LinkedIn信息显示,Flora目前团队规模精简,不足10人。创始人Weber Wong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学业背景横跨金融、技术与艺术等领域。在创立Flora之前,他曾在投行Evercore和Menlo Ventures担任分析师和投资人。
在TechCrunch的访谈中,Weber Wong坦言,他注意到现有AI产品在降低创作门槛的同时,往往牺牲了可控性;而注重可控性的产品,在交互体验上又不够友好。正是基于这一洞察,以及自身在工程和创意领域的实践经验,他创立了Flora。在设计理念上,Flora团队并未将重心放在模型优化上,而是着力于提升可控性和优化交互体验。
Flora的核心:工作流驱动的创意引擎
从整体体验来看,Flora是一款以“工作流”为核心的工具,其交互逻辑与ComfyUI类似,采用“节点与连线”的模式。其节点主要分为“文字、图像、视频”三种类型,每种节点都集成了对应模态下的主流大模型,例如:面向文字的GPT、Claude(用于将用户日常语言转化为Prompt),面向图像的Flux、SD,以及面向视频的Kling、Pika等。
利用简单工作流,生成不同天气下的埃菲尔铁塔的图像。当工作流要求改变天气,且需要与晴天图像的主体保持一致时,Flora 并没有完全完成任务。
用户可以通过自由组合这三种模态的节点,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通过连接两个节点,可以使“下游”节点在执行任务时参考“上游”节点的输出。用户还可以将多个上游节点的内容同时“投喂”给下游节点,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一致性和可控性。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虽然Flora在操作和交互上有所优化,但其测试目标并未完全达成,其优化可控性的效果仍有待验证。
Flora的用户体验优化
除了在一致性和可控性方面的明显优化外,Flora还在其他用户体验方面进行了改进。
首先是可追溯性:图像或视频的生成会受到多个环节的影响,包括用户的初始想法、Prompt Engineering、以及生成模型本身的能力。为了优化输出结果,用户需要能够“回溯”这些不同的环节。Flora将“完整工作流”呈现在同一页面上的设计,大大简化了“回溯”过程。
其次,通过Flora的节点复制功能,用户可以在保持某些输入不变的情况下,生成一系列风格相似的资产。例如,通过复制节点的操作,可以生成画风相近的不同游戏人物形象。
简单体验后,可以发现Flora走的是与Krea等产品类似的“开源模型+工程优化”的路线,并且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了团队自身的思考。此外,对于“半小白”用户而言,无需教程,仅需10分钟左右即可掌握产品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其易用性表现出色。
强大的投资者阵容
虽然尚未公布完整的融资细节,但据传Flora的投资者阵容强大,包括a16z、Menlo Ventures、Long Journey Ventures,以及来自Midjourney、Stability和Pika的天使投资人。获得顶级VC和AI图像、视频领域从业者的青睐,也从侧面印证了业内对Flora产品的认可。
目前,Flora刚刚上线,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用户反馈和其后续发展情况。
FloraAI画布工具地址:【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