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狗“白菜价”不再是梦?宇树科技欲掀消费级市场风暴
在机器狗(四足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已然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但他们的雄心不止于此——将机器狗的价格大幅降低至3000-4000元人民币,实现“人手一狗”的愿景。
多年来,宇树科技与波士顿动力在机器狗领域展开激烈角逐,但双方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的机器狗销量高达2.37万台,占据全球市场近70%的份额,而波士顿动力仅售出2000余台,销量差距超过十倍。
宇树科技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两点:首先,他们摒弃了成本高昂且维护复杂的液压驱动方案,转而采用电机驱动;其次,在价格上更具优势。例如,其最新一代的“具身智能新物种”Unitree Go2,起售价仅为9997元人民币,而波士顿动力的Spot价格则高达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4.6万元)。
宇树科技的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四足机器人的价格降至三四千元并非难事,这将使其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目前1万元的价格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偏高。”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众多机器人企业,如小米集团就先后推出了机器狗“铁蛋”和人形机器人“铁大”。然而,目前机器狗的价格普遍偏高,起步价通常在1万元左右,难以触及普通消费者。如今,作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领导者,宇树科技释放出进军下沉市场的信号,这预示着“人人都能拥有一只机器狗”的时代或将到来。
降低成本:宇树科技的“秘诀”何在?
虽然有消息称宇树科技降低机器狗价格的说法“不准确”,但产品价格随成本变化而调整是必然趋势。回顾宇树科技上一代产品Unitree Go1,其起售价为2700美元(约合人民币2万元),而新一代产品价格已减半,这足以说明行业发展趋势。
机器狗的成本主要由开发成本和硬件成本构成。开发成本可以通过大规模量产来分摊,产量越高,单台设备需要承担的成本就越低。
降低硬件成本,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大规模量产,增强企业在采购硬件时的议价能力。采购规模越大,供应商生产零部件的平均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转向自研自产零部件,将采购零部件转化为采购原材料,从而降低硬件采购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来降低人工成本。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年年推出新款汽车并保持降价,其核心优势在于近乎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大幅降低了零部件的采购成本。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表示,公司能够将机器狗价格降至市场最低水平的“秘诀”在于自主研发和垂直整合,通过自研自产电机、3D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成功降低了硬件成本。
电机、轴承、减速器、传感器等机器狗的主要硬件虽然技术含量较高,但降低成本只是时间问题。以自动驾驶的关键硬件激光雷达为例,最初其单台成本高达数十万元,甚至被特斯拉放弃。但现在,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开发的激光雷达不仅性能更强,价格也降至数千元。
大量企业涌入机器人行业,将加速机器人上下游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研发的跟进和大规模量产,机器狗所需的硬件成本自然会逐步下降。乐观估计,一两年内,保守估计三五年内,我们很可能就能看到售价三四千元的宇树科技机器狗。
AI赋能:下一个科技风口?
市场调研机构QYResearch预测,2024年至2031年全球机器狗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12.3%。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报告则指出,2024年至2030年中国机器狗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3%。然而,这些数据或许仍低估了机器狗的潜力。
不少人认为,机器人和机器狗更适合应用于工业领域,以替代人工。诚然,它们可以代替工人处理危险或受限的工作,但并不一定需要设计成两足或四足形态,更灵活的载具加机械臂设计可能更适合工业场景。
特斯拉、小鹏等企业虽然已将人形机器人部署到生产线上,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不想将其出售给C端消费者,而是因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功能相对匮乏且价格昂贵,消费者购买意愿不高。将它们部署到汽车生产线上,至少可以发挥其价值,并进行多维度测试,以便改进缺点、升级技术。
在消费级市场,机器狗和机器人的作用和意义更加重大。许多企业在宣传机器狗时,会将其与宠物狗进行类比,强调其陪伴功能。AI大模型的出现,解决了机器狗的交互问题,使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并像真人一样与用户聊天,其陪伴能力甚至可能超越碳基宠物。但“陪伴”仅仅是机器狗最基础的功能。
截至2023年,中国视障人士已达1700万,但导盲犬的数量仅有400只左右,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且导盲犬能够记住的路线有限,通常只能在住所附近使用。然而,在融入AI大模型后,机器狗对自然语义的识别能力显著提升,结合GPS和地图导航软件,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指挥机器狗,带领自己前往目的地。
此外,机器狗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智能音箱、家用监控摄像头、儿童早教机等设备,承担起帮助用户控制家中电器、照顾老人和小孩,以及指导儿童学习的任务。目前,宇树科技开发的Unitree Go2机器狗AIR、PRO、MAX三个版本的极限载重可达10kg,曾在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上运输铁饼、标枪等器材,在日常生活中替代用户携带快递和食材也并非难事。
与工业场景相比,家用场景才是机器狗发挥最大价值的领域,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和AI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个风口行业。虽然人形机器人的实用价值更高,但由于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机器狗:家用机器人的“先行者”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表示,未来机器人的种类可能很多,但很可能只有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这三种机器人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
在消费级市场,无人机的前景相对较差,而汽车几乎是必需品,人形机器人则是我们未来解放自我的关键。机器狗由于其四足设计在功能和用途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达到人形机器人的高度。但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尚未成熟,价格和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机器狗将成为理想的过渡产品。
凭借目前的硬件配置和AI技术,机器狗已经能够替代导盲犬、家用监控摄像头和智能家居控制中枢等设备。未来,随着硬件的升级,还将融入更多实用功能。广阔的前景意味着机器狗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企业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
目前,机器狗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续航时间较短、承重能力较弱等,这些都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迭代来改进。机器狗能够实现哪些功能,并降低到何种价位,不仅取决于机器人企业的努力,也取决于与其合作的供应商的实力。只有双方通力合作,攻克技术难题,才能加速机器狗进入下沉市场。
虽然目前尚无法确定机器狗何时会降价到三四千元,但可以肯定的是,让所有人都能买得起机器狗只是时间问题。作为行业领头羊,宇树科技率先做出表率,决定将机器狗的价格降至三四千元,相信其他企业也会迅速跟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或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能买到三四千元甚至更低价格的机器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