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AI 市场的搅局者
2025年1月,DeepSeek-R1和Kimi K1.5几乎同时发布,技术路径相似,甚至被OpenAI认为发现了同样的秘密。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DeepSeek迅速走红,而Kimi声量平平。
DeepSeek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微信指数显示,其平均值高达5.9亿,峰值逼近10亿,远超豆包和Kimi。一时间,互联网似乎都在追逐DeepSeek。
那么,DeepSeek-R1爆火后,其他AI助手们表现如何呢?
AI 厂商的两种选择:拥抱与自主
面对DeepSeek的崛起,国内AI厂商出现了分化:一部分选择拥抱DeepSeek,借势扩张;另一部分则坚持自主研发,探索AGI的更多可能性。
拥抱 DeepSeek:腾讯的开放策略
腾讯是拥抱DeepSeek的典型代表。微信上线了“AI搜索”功能,灰度测试DeepSeek-R1模型。腾讯元宝APP也接入了DeepSeek和自研的HunyuanT1模型,并加大了投放力度。
尽管接入外部模型可能被认为“为他人做嫁衣”,但腾讯似乎更看重利用外部模型和自身优势,打造AI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并反哺内部大模型的迭代。
除了腾讯,百度也选择了拥抱DeepSeek,在搜索和AI助手“文小言”APP上进行了接入。阶跃星辰和MiniMax也纷纷上线了DeepSeek-R1模型。
这些举措可能会改变人们的搜索方式和体验。
坚持自主:字节跳动的保守选择
与腾讯不同,字节跳动对DeepSeek的态度非常保守。仅有火山引擎和飞书上线了DeepSeek模型,而核心产品“豆包”并未接入。
这可能源于字节对自家豆包大模型的自信,相信它能赶上DeepSeek的水平。在DeepSeek爆火前,豆包APP一直占据着国内AI助手类应用榜首的位置。
然而,DeepSeek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格局。数据显示,DeepSeek的日活迅速上升,而豆包和ChatGPT的日活则出现下滑。
Kimi 的反思:从营销到技术
Kimi智能助手同样没有选择接入DeepSeek。Kimi K1.5与DeepSeek-R1同期发布,技术路径相似,但市场反响却不如DeepSeek。
过去,Kimi过度依赖营销,引发了外界对其重营销轻技术的质疑。如今,Kimi开始反思,决定坚持基础模型SOTA,并大幅缩减投放。
月之暗面计划重新训练基础模型,并抓住应用层机会,重点发展面向深度研究领域的智能体产品DeepResearch。同时,大幅收缩产品投放预算。
DeepSeek 时代的反思
DeepSeek的爆火引发了AI厂商的集体反思。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反思了对长链思考模式的跟进不足。腾讯则通过拥抱DeepSeek,扭转了外界对其AI战略的负面印象。
AI六小龙也面临着新的选择:有人选择拥抱,有人继续深耕特定赛道,有人则转向产业落地。
在DeepSeek的冲击下,唯DAU论被推翻,所有厂商都被迫重新思考发展方向。
对于腾讯元宝们而言,接入DeepSeek不等于All in DeepSeek;对于豆包、Kimi们而言,不接入DeepSeek也不代表完全拒绝。
这场变革促使中国AI厂商们不断进步,探索更多可能性。
目前由于访问人数较多导致DeepSeek服务器超负荷,大家可以从另外2个渠道去使用,不会卡:
渠道一:硅基流动(SiliconFlow):AI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
DeepSeek官网下载: 【点击登录】